【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校園欺凌|87%中小學生曾遭人際傷害 取笑整蠱中傷普遍 近2成受身體傷害

發佈時間: 2022/11/30

本港校園欺凌情況不容忽視。突破機構在去年於港九新界進行街頭訪問,成功回收1,125份問卷,涉及10至29歲群組,平均年齡僅19.5歲。研究發現,87.2%受訪者表明,曾在校園內遭遇6大人際傷害,當中最多人曾遭「取笑、整蠱、被人老點」,佔整體87.4%,其次為「被針對、中傷、散播謠言」,佔72.8%,第三位為「排擠、孤立」,佔62.7%。有17.1%人更指曾遭「身體傷害」,57%人稱曾遭輕拍或推撞,49.3%人曾被辱罵。

機構指,74.8%人表示遭多重傷害,即使一般人認為朋友間取笑無傷大雅,但69.3%受訪者指曾因人際傷害感到難受。而當人際傷害經驗頻率愈高,受訪者的心理健康分數愈低,但僅21.4%人會向人傾訴及求助。

但研究亦發現青少年面對欺凌問題存在「雙重標準」,72%人同意若同學表明不滿改花名,而他人以「玩吓」為由繼續以花名稱呼即屬欺凌,但56.4%人認同「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被人取笑,總有他的原因」,可見他們雖然認同「取笑或整蠱」屬欺凌,但仍會合理化相關行為。

取笑整蠱難「一刀切」定義為欺凌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研究幹事林俊杰指,取笑或整蠱難「一刀切」定義為欺凌,處理人際傷害行為不應只「制止」,而應着重培養青少年以同理心待人接物,尊重人與人的差異及他人感受。

少年JACK指,因體弱多病,學習能力低,自幼受盡同學嘲笑和排擠,令他更認同「以暴易暴」可行,反過來成為欺凌者。他指,即使經過長期心理輔導,仍清楚記得當年傷害,促社工及師長能及早介入同學間的衝突,勿視作「小事」,以減低衝突惡化可能。

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補充,被排擠者不一定有性格或行為異常,成績很好的「風頭躉」也會成為目標,而「肥婆」、「死肥仔」甪似輕鬆的嘲笑,長遠亦會造成內在傷害,直接影響年輕人對人的信任和態度,甚至為保護自己,反過來成為施害者。

露營車套票騙案大熱 單月20人中招 損失6萬元, 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脫芷晴
責任編輯:黎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