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浸大研「變種」技術 增雜交水稻種植效率

發佈時間: 2022/12/02

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大大提高水稻產量,惟收割前要先用人手移除不需要的自交種子,以維持雜交種子純度,故未能全自動收割。

浸大意外發現一種名為「自發性溫敏雌性不育1」(TFS1)的基因突變,會令水稻在常溫呈現「雌性不育」特徵,用於混種亦不會產生自交種子,提高種植效率。

已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開創「三系法」,以「雄性不育系」品種作花粉授體,先後與「保持系」及「恢復系」混種繁殖,透過混種優勢提高產量,惟收割前要先人手移除「恢復系」產生的自交種子,以免與雜交種子混合影響純度,令收割成本升。

浸大生物系講座教授張建華指出,雌性不育種無法自體授粉,若作恢復系與雄性不育系混種,便毋須先移除自交種子,惟雌性不育種因難以繁殖,故極為罕見,直到2010年,團隊於廣州白雲區一片水稻田發現品種「4266」出現TFS1突變,一般水稻都愛和暖溫度,但該突變種在25度或以上會呈現雌性不育特徵,若用溫度較低的井水灌溉,即可恢復部分育性,與其他品種交配。

試種效果佳 料數年才正式應用

團隊緊接用超過10年時間分析該種現象的原理,又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將TFS1突變導入3個水稻品種成為雌性不育種水稻作為恢復系,再用傳統方法將其種在雄性不育種旁邊,或隨機混合種植,在香港的試種結果發現,可在3成雄性不育種收成雜交種子,在湖南省試種更達4成,與現有雜交製種收成比例相若,且可直接用機器收割。

張建華稱,經改良種植後的收成,其產量與品質皆與原來品種無分別,稍後會向種子公司商討合作,另會申請內地相關部門所需認證,料需數以年計時間才能正式應用。

記者︰李卓謙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