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冬季易誘濕疹 保濕與使用正確藥物同樣重要

發佈時間: 2023/02/20

踏入冬季,天氣乾燥,是濕疹誘發的高峰期。遇上極端天氣及濕度轉變,皮膚會失去水份,令患者更容易受到致敏源刺激,引發濕疹發作。有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患者除了需要加強保濕外,一旦病情復發,便需要向醫生求醫。

濕疹是一種不具傳染性的皮膚炎,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患者會出現皮膚乾燥痕癢,出現不同形狀的丘疹及急性小水泡。皮膚科專科醫生王慶榮醫生指出,濕疹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濕疹與遺傳有關,倘若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症狀,其子女患濕疹的風險比正常人高二至三倍;倘若雙方都有過敏症狀,子女患濕疹的風險則高達三至五倍。至於繼發性原因,與外在因素有關,包括天氣轉變、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經常濕水或長期接觸化學物品的人士,也會較容易患上濕疹。

其中冬天是誘發濕疹的高峰期。王醫生解釋,遇上寒冷天氣,不少人都會用熱水洗澡,但對濕疹患者而言,由於肌膚鎖水能力較弱,使用溫度較高的水沖洗皮膚,會令皮膚更容易失去水份,使其更加乾燥。另一方面,穿着緊身保暖衣物也會影響,例如羊毛物料,亦比較容易致敏。

冬季須注意保濕
預防勝於治療,極端天氣是已知的濕疹風險因素,因此患者需要做好日常護理,包括使用潤膚膏。一旦已經出現紅疹及痕癢症狀,必須要有外用藥膏治療。王醫生指出,傳統上會使用類固醇藥膏治療,成效快,只要跟足醫生指示,一般都是非常安全。然而,部份身體部位皮膚比較薄弱,不適宜使用,而且長期使用有機會帶來副作用。此時可考慮非類固醇藥膏,包括免疫抑制藥膏及外用PDE4酵素抑制劑,有一定成效,而且長期使用亦不會導致皮膚變薄以及依賴性的風險。王醫生續指,傳統類固醇藥膏是將身體上所有的發炎細胞抑制,但隨着醫學界掌握更多濕疹的發病機制,發現了更多引致皮膚炎症反應的特定傳遞因子,例如IL4、13、T細胞訊息,PDE4等等。因此,如果可以針對性阻斷訊息傳遞,便有效控制皮膚炎症。

應與醫生商討最佳治療方案
現年16歲男孩,在一歲時被診斷患有慢性濕疹,多年來病情反反覆覆。除了四肢受到影響外,面頰位置亦有濕疹。由於患者沒有固定複診,而且不時會到藥房自行購買類固醇藥膏,並塗抹在面部患處。因此,在15歲時已被眼科專科醫生診斷患有早期青光眼以及白內障的問題。直至近年,他向皮膚科專科醫生求醫,並獲處方使用非類固醇藥膏治療面頰位置,約六個月後,症狀開始消退,使他重拾信心,正積極面對病情。

*備注︰王慶榮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WhatsAp.jpeg"}}{{/hket:inline-image}}

資訊由皮膚科專科醫生王慶榮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