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家人得了精神病

發佈時間: 2023/02/03

記得小時候,醫生的爸媽都要工作,許多時間都把醫生託管在婆婆家裏。跟婆婆同住的有媽媽的幾個兄弟姐妹。其中一個阿姨,小時候媽媽說她有一點精神毛病。醫生一直沒有在意,因為這個阿姨除了看上去笨手笨腳一點,跟其他人也沒有太大不同。大了點才知道,這阿姨患上的是精神分裂症,需要定期吃藥打針。記得有一次阿姨病發被送到醫院,醫生當時已經在精神科工作。幸好阿姨入住的醫院不是小鳥醫生工作的地方,但治療者變成照顧者的經驗,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成長背景讓醫生更加瞭解精神病人,不過,精神分裂實在罕見,一般人很少機會遇見。至於其他的精神病情緒病雖然比較常見,但是如果身邊的人抑鬱焦慮,恐怕懂得照料的人也真不多。

先不說情緒病。有時候如果身邊人有情緒,我們也未必能產生共情。舉個例子:如果自己的女朋友説自己冷了,一般的直男會怎麼做?好一點的會立即脫下衣服讓女朋友穿,差一點的可能只會叫人搓搓手喝暖水。或者是男女朋友說工作上不順利不如意,大多數的是否只會問題導向,想方設法的解決問題,而不是引導伴侶好好的把情緒抒發出來。

有一個故事:一個精神病人在房間一角蹲著看著天花板,任誰跟他說話都不做回應,卻祇有一個醫生成功令他開口。因為那個醫生不是站著跟他說,而是在他旁邊蹲著,嘗試從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那如果身邊的人出現情緒病症狀,我們應該怎麼辦?其實道理跟上面說的一樣。伴侶說自己冷了,在脫下衣服解決問題之前,可以嘗試打趣說「你冷,我把衣服脫掉陪你一起冷」。這才能把彼此施與受不平等的關係拉平,人家才會感到被理解,這樣才能產生共情。

面對情緒病的病人也一樣。不要急著模仿醫生為他們分析事件緣由,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人共情的能力更低,總會要求情緒病的患者開心一點堅強一點,卻不知道這些話在情緒病患者耳裏卻是像粗話般難聽。其實,作為情緒病患者的家人朋友,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有時候,多花時間在他們身邊陪伴,聆聽他們的心裏話,引導他們抒發情緒便已非常足夠。

要瞭解精神病患者的需要,多花點功夫心思便可,不必家裏人有精神病。情緒病十分普遍,今天家裏人有,明天可能自己也有。不要標籤,多陪伴,多共情,情緒病可能也跟傷風感冒一樣沒多分別。

撰文:小鳥醫生 - 張翱
精神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