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王弼

閱讀習慣改變

發佈時間: 2023/01/31

閱讀習慣改變

王弼在本欄說過,慶幸母校有一間冷氣開放的圖書館,小學時可以歎冷氣順便看書,閱讀習慣就此培養出來。由小學到大學,天文地理諸子百家無所不讀,青少年期對知識的渴求像海綿一樣,吸收能力很高,不過有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被某種學說吸引,簡單地說,稍一不慎就會被有「教主魅力」的作家影響,成為某些教派的信徒。例如大學時期某一段時間,王弼也曾因讀了某極端反孔夫子的當代作家,而否定儒家文化對中國的貢獻。幾年後,讀了另一位作家的著作,才意識到儒家並非完全落後於西方文明,反之,現代西方面對的種族矛盾,可能要借鑑儒家學說來作出修補。當然,這只是在理論上東西方哲學可作出互補,實際上的執行卻異常艱難而且漫長。

王弼想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的理論根底不夠,雖然坊間主張開卷有益,但實際上閱讀也敞開了被某種主張迷惑的風險。每一本著作其作者都有自己的主張,有意無意地試圖改變讀者的思想。這並不一定是壞事,有些著作對讀者的思想帶來良好衝擊,但我發現當代著作以不同形式出版,寫實文學、新聞、學術期刊,以至大行的投資報告,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分析或只是宣傳,不是一般人能夠分辨。把宣傳以看似嚴謹的數據分析來包裝,俯拾皆是,這也是王弼對「數據不騙人」這句話極度厭惡的原因。

個人認為比較安全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最少有50年以上的著作,因為經過50年的時間洗禮,如果還廣泛流傳,必定有一定價值。至於當代著作,不是不讀,但我比較注重著作中的數據而非分析,雖然說數據也有水份,但只要有能力把水份抽走,對個人分析非常有用。畢竟這個世界資訊太多,有人做了資料蒐集,告訴你甚麼事情值得留意,這種前期工作,花一百幾十元就能夠買到還是超值的。

(本欄逢周二刊登)

撰文: 王弼 曾任基金首席經濟師、智庫行政總監、生物工程師等。不認為當社會上的1%有甚麼問題,鼓勵讀者以晉身1%為榮。
欄名: 一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