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懷孕須知︳想BB皮膚好胎毒必須清? 3因素致胎毒 中醫拆解5大迷思

發佈時間: 2023/02/04

懷胎十月,不少新手媽媽都希望透過清胎毒,令孩子出生時的皮膚更漂亮,不過原來並非所有新手媽媽都有清胎毒的需要,而引致胎毒的成因包括孕婦飲食不節、過度滋補等,各位新手媽媽因此在飲食需要注意。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銀屑病致皮屑痕癢發炎 皮膚科醫生有扮靚貼士 助你繼續美麗動人

{{hket:ul-video id="7464"}}{{/hket:ul-video}}

1. 甚麼是胎毒?

中醫認為邪之甚為毒,邪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致病邪氣嚴重了就叫「毒」。常見於孕婦體質有風毒、濕毒、熱毒等。與胎毒相關的概念,最早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小兒在胎,其母氣有熱,熏蒸於胎,至生小兒,體皆黃,謂之胎黃也。」「胎毒」一詞,首見於宋代《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胎中病論》:「母食毒物,胎有所感,至生下後,毒氣發而為病。」而且書中提到很多兒科疾病皆由胎毒上攻、胎毒攻發所致。

所謂「胎毒」是指孕婦懷孕期間感受毒邪,傳給胎兒,致胎兒出生後產生相應病症。如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動風抽搐,嬰幼兒出現濕疹、過敏性皮炎、皮膚出現瘡癤、鵝口瘡等等。

2. 引致胎毒的成因

孕婦本人的體質偏熱,或孕期飲食不節,過食煎炸肥膩、過度滋補,或不注意清潔衞生而感受濕熱毒邪,或脾氣暴躁,肝火旺盛,都可導致母親內熱過重,傳給胎兒,造成胎毒。

3. 胎毒的症狀是甚麼?

可以利用中醫四診結合觀察,分別從望、聞、問、切中觀察及了解小兒身體狀況。望診包括面色偏紅,眼紅,眼睛分泌物多,舌苔厚白或淡黃,口腔黏膜及舌面紅腫潰爛,或有白膜覆蓋,面部、軀幹、四肢皮膚出現癤子,皮疹色紅,甚則滲液流滋;聞診包括可發現小兒愛哭鬧,且哭聲高亢;問診則透過照顧者觀察小兒平日大便秘結如羊糞,質乾硬,甚至數日一行且排便費勁;切診包括體溫偏高,皮膚捫之灼熱,易腹脹。嚴重者可造成新生兒發熱發寒,抽搐、黃疸、驚叫、煩躁夜啼等。

4. 是否每位孕婦都有清胎毒的必要?

孕婦在懷孕期間基本上應該慎用藥物,除非懷孕初期有先兆流產的症狀,如出血、腹痛、腰酸,或懷孕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如妊娠惡阻(嘔吐),則可服用中藥安胎益母。孕婦如孕前已經有清楚自己體質的家庭中醫師,進行孕期的指導及調護,則有利於孕婦熟知自己的體質,從而了解其清胎毒的必要性。

一般來說,香港人生活忙碌,睡眠時間不足,以致大部分孕婦處於陰虛內熱的狀況,偶有虛熱的表現,如盜汗、手足心熱、口乾舌燥等,但這種虛熱未能稱之為「毒」。只有小部分孕婦會發生胎毒。如果孕婦在懷孕後期出暗瘡、皮疹、口臭、口潰,或出現便秘、小便黃、口乾舌燥、皮膚瘙癢、水腫嚴重、血壓過高的問題,就有必要清胎毒。

5.清胎毒常用中藥

中醫講求辨證治療,根據孕婦的體質和臨床表現確定清胎毒中藥的種類和用量及配搭。如偏熱毒,可用黃芩、金銀花等;偏濕毒可用玉米鬚、白蓮鬚等;偏肝火亢盛可用鈎藤、枸杞子、菊花;偏風毒可用蟬蛻、鈎藤。如此同時需要配合用一些安胎的藥物來防止流產和早產。

由於孕婦難自行掌握適當的用藥時間和用量,臨床上應該諮詢有經驗的中醫師處方。並不建議孕婦自行擇藥,如孕婦體質屬寒性或虛弱體貿易而且沒有胎毒表現,則不可服用清熱解毒、疏風清熱等類的藥物,否則容易引起孕婦或胎兒體質改變、輕則傷及脾胃引致腹痛腹瀉、甚或宮縮早產或流產等情況。香港民間流傳的清胎毒傳統藥物如白蓮鬚用量過大會引發早產,傳統涼茶如廿四味等也不建議服用。

所謂「未病先防」,如要減少小兒出現胎毒情況,最好由根源成因入手,孕婦多注重日常生活的作息以及飲食習慣,多吃青菜蔬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養胎著重調節情緒,保持身心舒暢,減少焦慮不安、緊張等情緒,從而做到胎氣寧謐而產易。日常飲食中忌煎炸燥熱辛辣肥膩之品,少食蝦蟹、竹筍及燒鵝等發物。勞逸結合,充足睡眠及適當運動量,則能保持氣血流通,筋骨堅固。

{{hket:inline-image name="021.JPG"}}{{/hket:inline-image}}

撰文: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彭綺婷

香港大學中醫學碩士(針灸學)、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學士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