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傳染病預警︳反覆發燒3天 7歲童口腔潰瘍佈滿水泡 警生拆解腸病毒病徵+嚴重後果

發佈時間: 2023/02/08

冬春交替,容易出現傳染病傳播,尤其兒童衛生狀況更需要多加留意。台灣一名男童,多日內反覆發燒,入院確診為「疱疹性咽峽炎」,醫生呼籲今年腸病毒或會提早出現,建議家長應督促兒童勤洗手。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長時間坐下工作致腰背僵硬 2個瑜伽動作紓緩腰酸背痛

{{hket:ul-video id="7468"}}{{/hket:ul-video}}

台灣感染科醫生李韋辛醫生,日前於Facebook專頁分享病例,指一名7歲男童於過年期間求診,3日內反覆發燒,一直「燒燒退退」。結果醫生檢查喉嚨時,發現男童口中佈滿大大小小潰瘍水泡,確認為疱疹性咽峽炎。李醫生驚訝指「腸病毒也可能提早報到了」,並呼籲家長督促孩子勤洗手預防腸病毒。

  • {{hket:inline-image name="1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26846830_550716383786435_2841854169267988334_n.jpg"}}{{/hket:inline-image}}

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 高峰期一般為夏季

根據本港衞生防護中心所指,手足口病高峰期一般為5月至7月,亦有機會於10月至12月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手足口病是常見於兒童的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

臨床病徵包括手掌、腳掌,以至身體其他部分如臀部及大腿,出現斑丘疹或水泡,口腔亦可能出現水泡及潰瘍。亦有病人主要在口腔後部出現疼痛潰瘍,即疱疹性咽峽炎,而手腳沒有紅疹。

患者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而病毒可經由其糞便排放達數星期。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

甚麼是腸病毒?

根據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資料,腸病毒71型 (EV71) 是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也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此病毒感染一般在幼童中發現,病徵主要與手足口病相同。

家庭醫生方玉輝接受《晴報》訪問時曾表示,一般患者最少需隔離最少7至10日,而多數發燒、皮疹或潰瘍位置會於1星期後消退。他指,現時未有任何藥物治療EV71型感染,只能透過醫生處方的藥物紓緩病症引起的發燒及潰瘍問題,大部分患者都會自行痊癒。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jpg"}}{{/hket:inline-image}}

文章已獲「林園海邊感染醫 李韋辛醫師」授權轉載。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倪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