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胰臟位置隱蔽患癌難察覺 手術治療方案因人而異

發佈時間: 2023/03/20

{{hket:inline-image name="111.JPG"}}{{/hket:inline-image}}

胰臟癌被稱為「癌中之王」,源於它難以察覺且入侵性強,根據香港癌症統計中心的數據,在2009至2020年間,本港因胰臟癌而死亡的個案上升了81%。現時只有手術能根治此症,惟基於種種原因,只有少數患者適合進行手術,其餘患者只能接受如化療等其他治療。胰臟掌管消化(外分泌)及分泌荷爾蒙(內分泌)兩大工作,當進行切除手術後,患者除需留意有否復發跡象外,亦需監察功能有否削弱。

內窺鏡超聲波助抽取細胞化驗 少於三分之一個案適宜做手術

外科專科譚德立醫生表示:「並非所有胰臟腫瘤皆為胰臟癌,部分是胰臟囊腫或者囊性腫瘤,亦有機會屬自體免疫胰臟炎,要依靠檢查去分辨。」進行檢查時,除問診及影像檢查外,醫生會建議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A19-9,如懷疑是自體免疫胰臟炎,醫生會同時抽血檢驗IgG4。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深處,即使出現腫瘤,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亦難靠觸診去發現,醫生會透過影像檢查去觀察胰臟有否異樣,如發現腫瘤,便需決定是否適合進行手術切除。部分情況如未能確定是否惡性腫瘤,則需先抽取細胞化驗。現時可透過內窺鏡超聲波,通過胃或十二指腸壁,以在胰臟抽取細胞化驗。

微創方式痛楚較小復原快 術後需密切監察

胰臟切除手術是暫時唯一能根治胰臟癌的方案,惟少於三分之一個案適合進行手術。譚醫生表示:「胰臟癌容易入侵附近的淋巴或血管,亦有機會轉移至其他主要器官,以致不少腫瘤未必很大的患者亦不能進行手術。」即使被評估為能動手術的個案,亦有機會因腫瘤黏附血管而難以完全清除癌細胞。而腫瘤的位置亦會影響手術方案,大部分胰臟癌腫瘤出現在胰臟頭的位置,由於鄰近十二指腸及膽管,一般需把胰臟頭、十二指腸、膽管連膽囊一併切除,其後亦需接駁小腸至胰臟、膽管及胃部,以讓患者回復正常飲食。如腫瘤在胰臟尾的位置,醫生會為患者同時切除胰臟體及尾,以及位於附近的脾臟。

現時不少手術都能以微創方式進行,治療胰臟癌的手術亦一樣。不論是開刀還是微創手術,醫生都需先評估腫瘤能否以手術完全清除。當進行手術時,除了切除腫瘤外,亦會清除附近的淋巴組織,務求盡量清除癌細胞。以往進行開刀手術會造成很長的傷口,而微創方式造成的痛楚較小,患者術後復原較快,能較快出院及回復正常活動。而除手術外,部分患者亦需配合輔助治療以減低復發風險。但目前微創手術並非適用於所有胰臟切除手術,一般來說,較常應用於胰體或尾部腫瘤。至於針對胰臟頭部腫瘤的腹腔鏡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則是胰臟手術中最具挑戰性的手術,目前在香港只有少數醫院有能力執行這項手術幫助病人。

譚醫生提醒:「即使手術將胰臟癌腫瘤完全切除,復發率仍接近80%,大部份復發個案是術後兩年內發生。因此術後選擇適當的輔助癌症治療相當重要,或可進一步改善存活率。由於復發率高,術後5年存活率約20至25%,患者需密切監察身體狀況,一般需每隔半年進行檢查。」萬一出現復發或發現胰臟機能受影響,亦能及早察覺及接受適時治療。即使胰臟癌屬較棘手的疾病,患者亦應積極接受治療,以樂觀態度面對。譚醫生分享一名60多歲的患者因黃疸求診,經檢查後發現胰臟有約3厘米大的腫瘤,並評估為適宜進行手術的類別,由於腫瘤黏著附近靜脈,需要連靜脈一併切除,術後14天便可出院。因他的癌細胞轉移至淋巴,術後需接受化療,至今兩年情況穩定,未有復發跡象。

以上資訊由譚德立醫生提供

Johnson & Johnson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