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愈深色不代表效果愈好 體弱「下罐」太多 反致疲勞

發佈時間: 2023/02/27

拔罐愈深色不代表效果愈好 體弱「下罐」太多 反致疲勞

拔罐療法因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祛風化濕等效果,即使過程中會造成痛楚,仍有不少人採用,但部分人對相關療法卻存有誤解。有中醫師表示,市民常見的誤解包括以為整個背部都要「下罐」、於不適位置「下罐」才有效,以及拔罐後的痕迹愈深色愈好等。中醫師提醒,如拔罐後有出血、出現水泡或化膿情況,應做好護理,以防感染。

一般而言,拔罐是藉火燃、抽氣等方法,使罐吸附於身體表面,對經絡腧穴造成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以達到治療效果。註冊中醫師陳俊傑表示,根據拔罐的時間、手法和不同藥物的配合,可以有很多功效或作用,最基本是溫通經脈、行氣活血、散邪解表,但血糖或血壓過高、患嚴重心腦血管病人士和孕婦均不宜進行。

溫度吸力影響深淺 或扯傷肌肉

他指,「走罐」是一種常見的拔罐療法,即把拔罐在表皮上吸啜遊走,有鬆弛筋骨等功效;「刺絡拔血」則是先用梅花針在皮膚表皮刺出血,再藉拔罐放血,有治熱毒、挫傷和多種瘡的作用。

拔罐後的位置會留下「罐印」,一般持續數日便會消退,部分人以為「罐印」愈深色便愈好,但陳俊傑指,罐印顏色深淺不一有很多原因,「如果操作正確,例如時間、溫度、吸力等適合,深色即代表該部位本身的病患較重,如瘀、濕、痰、寒或上述混合」,又如肢體之前如曾有外傷並不時呈痛楚,罐印位置同樣會呈深色,宜配合中藥作治療;但如留罐時間太長或吸力太大,導致皮膚或肌肉被扯傷,皮膚同樣會呈深色。

現水泡化膿 做好護理防感染

他亦提到,有些人會以為拔罐時整個背部都要「下罐」,陳解釋,如身體較弱人士「下罐」太多,會更易令真氣散失,翌日只會更加疲勞。另外,部分人覺得哪個位置不舒服就應在該處「下罐」,惟他指「下罐」時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皮肉豐厚度等因素,適當地選擇在接近、遠處或對側等部位「下罐」,才會有更好效果。

部分人完成拔罐後,「罐印」位置或會出現水泡,陳俊傑指根據不同人的體質、身體疾病和策略,下罐的位置可以呈稍紅、潮紅、黑、起水泡以至化膿等情況,如出現水泡和化膿,或曾進行「拔血」,均建議患者用薄紗布蓋着有關位置,以防感染。

記者︰歐文瀚

美術:招潤洪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