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社企上門回收 3年拓7區業務 不止「藍廢紙 黃鋁罐 啡膠樽」 年均收約百噸

發佈時間: 2023/03/10

去年志記鎅木廠、回收紙包飲品盒機構「喵坊Mil Mill」等風波,掀起大眾關注本港環保行業面對的危機,對於投身該行業的發展前景更是一大問號。

原本從事廣告行業,擁不錯薪酬待遇的黃靖羲(Jorch)選擇繼續向高難度挑戰,針對本港回收再造的市場痛點,設立專攻上門回收的社企The Loops Hong Kong。

本港社會的環保意識日漸加強,包括從日常實踐惜物減廢的生活文化、教育大眾回收及循環再造等。然而,Jorch認為環保回收市場仍有許多可能性及發展空間,「認識產品回收流程及工序的,也知道細緻分類不止『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還有許多物件可以循環再造。」

處理逾40種可循環再造物料

例如僅以塑膠分類而言,已有超過6大種類;發泡膠也可分為3大回收類別,惟現時市場罕見其專屬的分類箱,也不是「到到肯收」,大眾也未必知道有這麼多物料可以循環再造。

目前該社企可以處理逾40種回收物,木筷子、壓縮氣體罐、薯片袋、EVA防撞墊、化粧品容器等。Jorch笑言,這些物品也是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留意到的,於是邊做邊加,「有時甚至是見到朋友吃完甜筒後的包裝,也想到可以收集回收再造」,並且在前期研究期間,向不同回收廠前輩請教得悉,「幸運地,他們也十分願意傾囊相授」。

由2020年正式投入業務至今短短3年,其上門回收業務已推展至本港7個地區,由早期僅將軍澳區,逐步拓展至中環、太古、黃埔、美孚、馬鞍山及荃灣,每年平均更可回收大約100噸廢棄物再造;他直言該情況足已印證上門回收在本港「大有可為」。

既賺錢也貢獻社會

回顧最初以上門回收的作為核心定位,他指是由早年參與社區義工「不是垃圾站」快閃回收活動帶來契機,引起他研究環保回收工作的興趣,加上在大學修讀新聞系期間,亦曾撰寫關於環保回收的專題報道,從不少回收廠了解到公眾對廢物回收認識不足,或是難以找到合適的回收途徑等,結果想到,「如果可以有人上門收集已清洗好的回收物,並確保可以成功轉交予回收廠就更好。」

雖然樂見上門回收有市場有價值,可是實際要進行的工序也涉及不少厭惡性工作,除了要退回尚未清洗的回收物品外,也要游走不同地區屋苑收集廢物。

他分享,早期在炎炎夏日或滂沱大雨等惡劣天氣下,屢欲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卻因其攜帶的「行李」超出限制體積遭拒載。「有一次前往元朗工業區回收廠,因所帶物品體積限制無法乘搭巴士,要獨力推車45分鐘。當時氣溫達32度,熱到褲都濕透,狼狽不堪。」

他坦言,這份堅持源於在初出茅廬時,已開始反思並追尋工作的意義,希望從事既能賺錢,也有社會意義的工作。

街坊口耳相傳 社交媒體拓B2B契機

社企The Loops Hong Kong創辦人黃靖羲分享,在2019年決心辭去全職廣告業工作,專心自學寫App及籌備,約花1年時間、逾5萬元儲蓄投入創業,並在一年後陸續回本。

開支收入透明 客戶接受加價

回顧在推出服務首星期已有3位客人,此後亦能保持相若增幅,惟當時僅以48元月費提供服務,「發現有時甚至不足填補車錢」。於是在發展半年後開始調整收費至每月128元,並發出「加價通告」,在當中公開、透明地解釋其開支及收入,讓客人理解。結果,大部分用戶也沒有因加價而退用其服務。

他指該社企主要是透過在社交媒體說故事、藉着地區服務及擺設街站等綫下渠道推廣,靠客戶口耳相傳。一年後陸續有大型企業如P&G、屈臣氏、銀行客等,甚至中小企採用服務。他又透露,在開拓B2B(企業對企業)業務時甚至毋須Cold Call,「因為較多企業主動想做,而且企業之間也會互相介紹。」

原文刊《香港經濟日報》

記者︰張寶燕

美術: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