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致命惡菌|耳念珠菌攻陷半個美國 當局數據:死亡率達6成 近半患者90日內亡|拆解傳播途徑

發佈時間: 2023/03/24

全球新冠疫情開始緩和,但美國再面臨新一波公共衛生危機。美國疾控中心表示,具多重抗藥性且有致命風險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近期正以「驚人的速度」在美國醫院間傳播,至今逾半數州份已出現病例。據統計,有近半患者在90日內死亡。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聆聽「腎」訴 三高人士要謹「腎」

{{hket:ul-video id="7837"}}{{/hket:ul-video}}

病例兩年間增兩倍

美國疾控中心周一(20日)在《內科醫學年鑑》發表研究指,在2021年共通報1,474宗耳念珠菌病例,比2019年476宗個案例增加約200%,病例兩年間激增兩倍,認為是「戲劇性增長」。現時全美半數州份都有耳念珠菌的病例,當中加州、內華達州、德州等的感染個案最為集中。研究雖未納入2022年的美國病例數字,不過另據美疾控數據顯示,美國各地去年共通報2,377宗耳念珠菌病例,病例數再次大幅上升。

美國疾控中心指,近年的新冠疫情可能導致耳念珠菌傳播加劇,由於醫護人員多集中應付新冠病毒,對耳念珠菌檢查的重視因此降低。此外,耳念珠菌通常依附在護士袍、手套與其他個人防護裝備。由於新冠疫情下這些醫療裝備因短缺問題被迫重複使用,導致耳念珠菌有機可乘。

死亡率高達60% 近半感染者90天內身亡

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資料顯示,耳念珠菌是少數能侵入人類血液、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的真菌,感染後的死亡率高達30%至60%,近半感染者90天內身亡;逾90%耳念珠菌最少對1種抗真菌藥有抗藥性,逾三分之一對2種或以上藥物具抗藥性。

4個耳念珠菌小知識

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真菌,多於口腔、消化道、皮膚及女性陰道可見,耳念珠菌是其中一種,喜好濕暖環境,有4品種,分別是南亞、南非、南美及東亞,首於2009年在日本發現,現遍布5大洲。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6.jpeg"}}{{/hket:inline-image}}

難檢驗 可短時間惡化

本港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曾祈殷表示,一般念珠菌在很多地方包括人體內多個地方都會存在,而耳念珠菌基本上只能從外面感染到,但耳念珠菌的危險程度高很多,因它可依附在環境不同地方生存一段長時間,且對大部分抗真菌藥物有多重抗藥性,「它對傳統抗真菌藥的抗藥性可高達9成,最低都有5%,而新式藥都有3成」,故治療有一定困難。

他又稱,耳念珠菌需經專門儀器才能檢測到,故費時檢驗之外也較難驗出,但如果延誤治療,令耳念珠菌經傷口或其他進入身體的儀器如導管、胃喉或鼻喉等走到人體,即有機會導致真菌相關的嚴重感染。病情可在短時間內惡化,如進入血管的話更可於數小時內病發,並因應身體狀況出現不同病徵或併發症,如腦炎、肺炎或尿液系統感染等,最終死亡率可高達3至6成。

惟曾祈殷強調,一般人在普通社區環境下較難受耳念珠菌感染,但本身如有長期病、經常進出醫院或住院人士就要留神,在醫院內更要提防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因患者只要觸碰到其他物件,耳念珠菌就可依附在物件上面。」

本港曾爆發醫院感染

本港於2019年6月錄得首宗海外輸入的耳念珠菌個案,而於去年7月九龍西醫院聯網持續錄得爆發個案,累計逾160宗個案,較前一年的20宗個案有急升趨勢。至今年1月,瑪嘉烈醫院先後於7日及21日公布,共有7名病人為無感染徵狀的帶菌者,有關病人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上月7日,廣華醫院內科病房亦有3名住同一病格的男病人帶有耳念珠菌,但並無感染徵狀;至15日,再發現多一名42歲男病人感染。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