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過風、再中風 風險可高出15倍 健康生活習慣配新型抗凝血藥助預防

發佈時間: 2023/03/27

中風可對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輕則可能吞嚥困難,重則可以半身不遂甚至死亡。然而,中過風亦可能再次中風,有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指,一年內再次中風風險可高出15倍,而且嚴重程度更甚,提醒患者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並按醫生指示服用新型抗凝血藥,助降低中風風險;也要多加留意有否出現口齒不清等中風徵兆,把握黃金救治機會。

心房顫動患者會因為心跳不規律,導致較容易凝固成血塊,倘不幸流到腦部並阻塞腦血管,就會引致中風。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鄭永強醫生表示,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四至五倍。而每一次中風,約有30%病人會在三個月內死亡,其餘人士中亦有20%病人出現嚴重殘障。

中過風機會再中風 嚴重程度更甚
然而,中過風亦可能再次中風。鄭醫生引述數據指,第一次中風後,一年內再次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5倍,五年內則高出9倍,情況不容忽視。而再次中風的嚴重程度更甚,「第一次中風可能影響左腦,導致右邊身癱瘓。第二次可能影響右腦,導致左邊身癱瘓」。

要降低再次中風風險,鄭醫生提醒,患者需控制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糖尿病及煙酒等風險因素,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外,亦建議服用薄血藥包括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以降低血塊形成的機會。

新型抗凝血藥毋須定期驗血監測
較少與食物相沖

心房顫動患者方面,則需要服用抗凝血藥,惟傳統抗凝血藥除了需要按個人狀況不時調整藥物劑量、每天同一時間服藥,患者每四至八星期定期驗血監測外,亦容易與食物及其他藥物相沖,因此要「戒口戒得好清」,例如避免食富含維他命K 的深綠色蔬菜、其他中西藥等,以免令薄血功效減弱。新型抗凝血藥服用的劑量固定、毋須定期驗血監測,亦較少與食物相沖,部分藥物例如透導同一酵素代謝系統的抗癲癇藥,則要注意使用份量及副作用,「有時亦可飲中藥補下身」。

留意中風徵兆 把握黃金救治機會
預防勝於治療,鄭醫生提醒大眾謹記「BEFAST」口訣,留意有否出現中風徵兆包括失去平衡(Balance)、視力模糊(Eye)、嘴歪臉斜(Face)、手腳無力(Arm)、口齒不清(Speech),如有便要爭取時間(Time)送院救治。即使試過中風,患者的照顧者及家人也不能掉以輕心,需更留意細微之處,「第一次中風後可能原本拎到杯水,但再次中風前,可能會發現連水都拎唔到」。

鄭醫生重申,中風有多種治療方案,各有其成效、副作用及限制,患者應與自己的主診醫生商討,選用最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