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王弼

填海非穩賺不賠生意

發佈時間: 2023/03/28

填海非穩賺不賠生意

疫情鬆綁後,王弼這幾個月穿梭於加拿大、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希臘、土耳其和香港等地,觀察到西方已發展國家的基建相對殘舊,發展中國家則大興土木,機場公路等設施美輪美奐,不少人便說因為西方政府太窮,連修橋鋪路的錢也沒有,但事實是這樣嗎?

西方世界早在上世紀初便大量投資基建,但後期投資慢慢萎縮,因再大量投資基建並不符合經濟效益。歐美的戰後重建紅利自1970年代漸漸消失,以前重點發展的工業亦對環境帶來不少影響。在人口結構改變、經濟轉型的前提下,基建不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各地方政府投資新基建的意慾減低之餘,連維修現有基建也不太情願,拖得就拖,這解釋了為何已發展國家的基建好像第三世界,但第三世界的基建卻像一流國家的弔詭情況。西方不願意投資基建的心態,有如新買物業的收租佬,初期投資願意花錢裝修,希望提高租值,但收租十年八載後,就算裝修舊了,租值下跌,也不太願意再重新搞大裝修,因回本期太長,不划算。

香港最近討論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預計耗資5,800億元,實在需要三思而後行。雖然西方經常把香港稱為新興經濟,但只要走過世界一圈,便知香港比許多西方大城市要先進得多,在軟硬件上已是一等一世界級城市,高度發展過後總會由迅速增長轉為平穩。二戰後香港人口只有50萬,97年650萬,增長了13倍,這是以前填海造地只賺不賠的原因。到2019年,人口增長15%至750萬,但90年代的一些基建,如西九竟可以曬太陽多年,就可看出使用量沒預期的理想,如今再巨額投資填海,增加大量土地供應,若使用率比之前更差,會否為發展已現飽和的香港(加上疫情帶來沉重財赤,美國加息令利息高企),墮進結構性赤字的泥沼?日本作為已發展國家,過度投資基建以致財赤GDP比率冠全球的教訓,值得借鑑。(本欄逢周二刊登)

撰文: 王弼 曾任基金首席經濟師、智庫行政總監、生物工程師等。不認為當社會上的1%有甚麼問題,鼓勵讀者以晉身1%為榮。
欄名: 一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