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經常感到頭痛肚痛? 可能是情緒病引起

發佈時間: 2023/03/31

都市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除了容易忽略身體上的毛病外,精神健康也被遺忘,無形之中構成情緒病,陷入身心的困境。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醫生指出,情緒病在本港十分普遍,很多患者可能出現身體痛症,例如持續腹痛、頭痛等症狀才向醫生求醫,方才發現自己患有情緒病。他提醒,患者毋須過份擔憂,現時可透過多種治療方法,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他強調情緒病是可以好轉,甚至康復。

「部份情緒病患者可能會出現肚痛,頭痛等身體上的不適,或者失眠、經常感到疲倦、食慾增加或減少等症狀,但一直未能找出病因,直至轉介至精神科專科醫生後才找出身體痛症的根源,其實是情緒病在暗中作祟。」傅醫生指出,情緒病患者不單只在情緒上出現持續低落、欠缺動力、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等情況,他們同時會出現身體上各種不適。但由於患者並不了解自己病情,故需經歷多重波折才找出身體不適的原因。

腦部傳遞物質失調 引致情緒病
傅醫生續指出,情緒病的成因可分為遺傳及後天因素,倘若直系親屬患有抑鬱症,將有較高風險患病。至於後天因素則涉及家庭環境、學習環境,個人性格等。近年亦有研究顯示,患者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衡,也是構成情緒病的重要因素。

治療情緒病需要先斷症,常見的情緒病包括:驚恐症、焦慮症、強迫症、躁鬱症,抑鬱症等。以治療躁鬱症為例,傅醫生指,倘若患者在抑鬱狀態,會考慮處方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情緒穩定劑等或不同組合;倘若患者處於躁狂狀態,服用抗抑鬱藥物可能容易引致情緒波動,因此會考慮處方抗精神病藥、情緒穩定劑等,停止服用抗抑鬱藥。此外,近年亦有長效針劑,每月施打一次,方便患者使用及管理病情。

情緒病不能單靠意志力解決
傅醫生提醒,情緒病關乎生理上的病變,患者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戰勝,需要透過藥物改善。除此之外,亦可以配合認知行為治療,增加應變能力,從而輕鬆處理生活上壓力、家庭糾紛等問題,減少情緒波動的情況。此外,傅醫生呼籲大眾關心自己及身邊人的情緒健康,一旦出現異常,應及早向專業人士查詢。

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籲關注情緒健康
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於2021年成立,目的是令香港成為一個沒有歧視、全民精神健康的城市,並且提升市民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知,為病友提供協助。該會在上月舉行電影慈善放映會,吸引多名公眾人士了解情緒病的健康資訊。

*備注︰傅子健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檢測及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