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脈衝場消融術 心房顫動治療新選擇

發佈時間: 2023/08/14

影響全港百分之一人口、約七萬多人的心房顫動(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問題,病人最擔心疾病誘發中風。傳統而言,病人透過肺靜脈阻隔術(俗稱消融術)治療,去預防心房顫動復發,然而此類手術或會出現罕見併發症,手術時間亦較長。近日引入香港的新技術「脈衝場消融術」(PFA),令併發症風險大減之餘,手術時間亦縮減超過一半,是治療心房顫動的新選擇。

房顫病人備受兩大風險困擾:中風與心臟衰竭。由於房顫患者心跳規律不穩,令心房的血液流量變慢,容易形成血塊,萬一血塊到達腦血管時,容易令其堵塞引致腦中風。部分房顫病人病徵甫現,已是急性中風。此外,心跳時快時慢令部分病人會心悸,引致心臟衰竭,容易氣促,上樓梯以至日常生活也難以應付。

藥物治療  難根治病情
年長是心房顫動的高危因素,約有5%至8%超過70歲長者患上房顫,80歲以上更有10%屬房顫病人,然而近年也有不少年輕病人,僅為30至40歲,因此房顫的嚴重性與覆蓋率不容忽視。除了年齡,血壓高、有甲狀腺或心瓣問題等,也有機會導致房顫。

藥物治療以控制心律和預防中風為主。部分病人服用抗心律不正藥物,減少房顫發作次數。另一種是抗凝血藥(薄血藥),防止中風。然而藥物無法根治病情。至於手術治療,傳統以肺靜脈阻隔術為主,針對位於心房和肺靜脈交界、發放脈衝騷擾心房引致房顫的不正常細胞,透過熱能或冷凍能量,把其消融 。

傳統消融術  有併發症風險
雖然肺靜脈阻隔術可減低房顫復發機會,卻有一定局限,一來可能波及其他身體組織,引起較罕見的併發症,例如令心房和食道之間產生不正常通道的心房食道瘻管(AEF)、肺靜脈收窄,或令右邊橫膈膜一條神經線被破壞,影響呼吸等。而且手術時間較長,最快也要2至3小時才能完成。

剛引入香港的脈衝場消融術,有望突破產生併發症及手術時間的限制。脈衝場消融術透過輸出一系列維持數秒的高伏特電流製造能量,令引發房顫的不正常細胞,細胞膜被破壞並產生大量微細孔洞,從而將其消融。由於不正常細胞跟食道細胞,以及神經線細胞的能量臨界點(Threshold)有別,因此只要發出針對不正常細胞的特定電壓和時間,產生對應的臨界點能量,就可以一擊即中令其淍亡,而不影響食道及神經線等周邊細胞,理論上避免了併發症出現。而且脈衝場消融術的手術時間,只需一個多小時,比傳統消融術減少超過一半。

脈衝場   精準消滅問題細胞
至於進行脈衝場消融術後,避免病人復發的比率,與傳統消融術接近。以術後一年計,超過80%間歇性房顫病人以及約70%持續性房顫病人,沒有復發。

70多歲的房顫病人林女士(化名),同時患有血壓高和糖尿病,曾服用超過三種抗心律不正藥物,也無法控制病情,平均每一至兩星期就會發作,長時間心跳極快,發病時只能留在家中。

林女士擔心傳統消融術有併發症風險,對手術感到猶疑。得知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併發症風險大減後,決意一試新技術。接受治療後,每周困擾她的心律不正沒有再發作,亦毋須服用抗心律不正藥物,術後三個月至今,房顫亦沒有復發。

房顫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患者如有疑問,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

{{hket:inline-image name="DrJeffreyFung.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
心臟科專科醫生馮永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