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Healthy Life|難忘抑鬱伯伯照顧病妻 入院「唞氣」年初二出院輕生 80後社工:情緒困擾非「一粒藥」可解決

發佈時間: 2023/09/10

情緒及精神健康成為全城關注的議題,從事精神科外展工作已16年的80後社工饒文傑(Francis),過去助不少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深諳外界的誤解及標籤往往會構成無形壓力,令他們的傷痛更難痊癒。Francis近日出書講述多個接觸個案,揭開每名事主背後的血淚故事,讓社會大眾了解精神健康及情緒困擾,並非單靠「一粒藥」就可簡單解決。

{{hket:ul-video id="9106"}}{{/hket:ul-video}}

父母離異 社工夢萌芽

談到立志成為社工的一刻,Francis透露自己成長於單親家庭,父母在其中學時期離異。當時的他亦因此「收埋自己」,學業成績大跌,因而需要學校社工長時間跟進輔導。在社工鼓勵下,Francis自中六起開始接觸義工工作,從中領悟到自己原來亦有能力幫助別人,這份成功感讓他萌生報讀社工的想法,也成功考入浸會大學修讀社工系。

在大學就讀期間,Francis在第兩次實習時曾在一間精神健康中心工作,過程中學習到如何陪伴、輔導精神病康復者。相比其他弱勢社群,他發現大部分精神病康復者本性善良、單純,偏偏卻背負著更沉重的污名或標籤而一直苦苦掙扎。這次的實習經歷讓他毅然決定畢業後將以他們作為服務對象,與他們同行。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8.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1.jpeg"}}{{/hket:inline-image}}

「樣衰」意外破心防

擔任社工接觸個案人士,最重要是不怕「面懵」被拒絕。Francis憶述入行約兩年多時,接觸過一位深受情緒困擾而不肯步出房門的16歲中三男生。少年躲在家中,沒有上學一年多,他只好多次上門,嘗試與少年隔著房門傾談,希望可以讓對方卸下心防。

原來,少年的情緒問題起因源於暗瘡困擾,覺得樣子實在太醜,因此不敢步出房門見任何人。Francis這時靈光一閃,想起自己初中時一樣滿臉暗瘡,被貪玩的同學拍下一張近距離大特寫。於是,他從家中找出這張照片,並揳入門縫讓少年觀看。Francis也還未開口,對方劈頭一句:

「嘩!都幾樣衰!你點頂得順?」

因為初中時的「樣衰」,意外令Francis與少年的交流增加,雙方慢慢建立信任關係後,Francis最終成功把少年帶出房門外出,前往皮膚科診所求醫,治理少年的暗瘡問題。醫生也「助攻」向少年指,其實情緒波動亦有機會影響皮膚狀態,少年才開始正視情緒問題。

少年其後被轉介精神科醫生繼續跟進情緒問題,並發現他正處於思覺失調潛伏期,獲得及時治療。少年後來積極參與義工活動,參加壽司製作課程,最後在醫院找到工作,重投社會。

Francis表示,個案中少年的情緒問題源自於對外貌的焦慮,因此,如果一開始只集中解決少年的情緒問題,而忽略皮膚問題,有機會事倍功半。這亦響應社工界的一句話「先急其所需」,應該了解每宗個案正在面對的最迫切難關。

「一粒藥」可紓緩抑鬱 難解決精神健康

然而,並非每一宗個案都可獲成功解決,當面對涉及虐兒、傷亡或犯法的「爆Case」時,正正是對每一位社工的考驗。Francis透露,入行一年多時接觸一位伯伯,他一直獨自照顧著患有腦退化症的太太。長年累月的照顧壓力,令伯伯患上抑鬱症,深感自己恐無法照顧太太,甚至有輕生念頭。

當時Francis帶伯伯前往急症室求醫,並入院治療數月,其抑鬱症病情亦的確有明顯改善。院方也准許他在新年前夕可暫時出院「度假」,與家人共聚過節,之後再返回醫院接受治療。

當以為伯伯的病情會慢慢好轉時,伯伯竟在大年初二,維港正在放煙花之時選擇跳樓輕生。得悉惡耗的Francis被嚇呆,躲在廁所大哭半小時,不斷質疑自己是否可做得更好?他事後回想,雖然伯伯的抑鬱病情已有所改善,環繞著他的問題始終未獲切實解決,如老伴的照顧問題等。

而當伯伯得知自己的病情改善,抑鬱症可能無法再成為他保護自己或暫時休息的「借口」,到時他必須再重新擔當起照顧腦退化症太太的重責時,也許深感已無路可退,「做得不夠好」的他最後只好自尋短見。Francis坦言:

「情緒或精神健康有時並非『一粒藥』就可簡單解決到,而是應懂得在環境上支援個案事主及其身邊人,這對我而言亦是一次很好的提醒。」

堅信社工3大角色

對於社工這行業,Francis坦言的確有時會從工作中吸收很多無力感、負能量,因此要時刻提醒自己能力有限,切勿把自己放得太大。而且,要懂得從工作中尋找意義,學習不要只把專注力放在負面的個案上反覆自責,要懂得讓自己同時看到成功,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以平衡心態審視自己,才更有動力繼續工作。

  • {{hket:inline-image name="019.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8.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6.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4.JPG"}}{{/hket:inline-image}}

除了調整自己心態外,其他人的諒解亦十分重要。Francis笑言:

「作為社工,自己雖然是精神復原人士的『心靈樹洞』,太太往往是我的『心靈樹洞』。」

他坦言的確會因為工作關係在太太面前大哭。太太這時總會輕拍安慰他,聆聽著他訴苦,此舉總會讓他重拾能量繼續工作。

{{hket:inline-image name="DSC00113.jpg"}}{{/hket:inline-image}}

Francis近日出版最新著作《外展精神科工作血淚史》,內容所談及的卻並非社工的工作如何血淚,而是每一位精神病康復者的背後故事都是有血有淚。他堅信,社工在支援精神病康復者時,應擔當起陪伴者、同行者及連結者的角色,一方面要讓個案事主感覺到有人願意陪伴他一起走這條路,另一方面要為他重新連結起朋友、家人的關係,同時連結起社區上的資源去幫助他融入社區,惟有這樣才令社會大眾明白到他們每個人的血淚故事,懂得擁抱他們的傷痛。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撰文:吳梓楓

拍攝:林君茹 王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