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全球每年500萬人心因性猝死 倡普及急救 專家建議設登記冊集中數據 助定篩查策略

發佈時間: 2023/09/01

心因性猝死(SCD)每年奪走全球400至500萬人性命。單計本港,每年每10萬名男性,便有40人因而離世。醫學期刊《刺針》早前成立減少全球心因性猝死委員會,廣邀全球27名國際專家提出建議指引。委員會唯一香港成員、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內科學系系主任謝鴻發指,冠心病是本港SCD個案主要死因,除通過政府慢性病篩查計劃,及早識別高危者,亦倡在大學及中學引入必修急救課程,增加患者獲救機會,並提升公眾對死因解剖接受程度;同時,建議制定SCD疾病登記冊,集中本港數據,以便日後制定亞洲人基因或血液篩查策略。

謝鴻發指,本港每年每10萬名人口中,平均有31人死於SCD,與全球的40人相若。但港男出事比例較港女高,每10萬人有40人死於SCD,女性則有22人。他指,本港經解剖死者中,最多人因冠心病離世。35歲以上個案有3分2人死於心臟病或心臟血管問題,35歲以下亦有45%人死於冠心病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大部人平日更看似健康,顯示年輕男性亦有風險。

港男罹患比例較高 倡年輕人體檢

謝指,國際研究發現冠心病與過重、血壓高、膽固醇高、吸煙及糖尿病相關,男性罹患比例也較高。港府推行的慢性病篩查,有助識別較年輕的高血壓及糖尿患者,是防止SCD「重要一步」;另建議年輕市民通過量血壓、驗血脂等簡單體檢識別風險。

解剖助家庭成員及早預防

另出於文化原因,本港解剖普及率不高。謝指,未滿18歲死者本應「百分百做解剖」查找死因,惟本港卻不足70%人進行。他指,若死因屬遺傳性,解剖有助其家庭成員及早篩查並預防。另目前本港猝死者醫療記錄分散,難統一分析,委員會倡應設SCD疾病登記名冊,以便日後配合內地及澳門數據,制定針對亞洲人基因或血液篩查策略。

現時本港僅20至30%人懂急救,致患者若在街上突心跳停頓,成功搶救率僅7%。他倡在中學及大學引入必修急救課程,及通過科技如APP知會持急救資格者附近有人需救助、查找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位置等,以提升搶救效率。

記者︰脫芷晴

美術:悠然

全球每年500萬人心因性猝死 倡普及急救 專家建議設登記冊集中數據 助定篩查策略

謝鴻發(湯致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