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猝死風險|美國研究:50%患者心臟病發前有先兆 留意2大明顯病徵男女不同

發佈時間: 2023/09/17

綜合外國傳媒報道,美國洛杉磯一間非牟利健康研究所「史密特心臟研究所」(Smidt Heart Institute)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發生致死率甚高的心臟驟停之前,部分患者都會出現一種徵狀,而男女身上出現的病徵不盡相同,高危人士及早察覺或有助降低死亡風險。有關研究已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上發表。

同場加映:
管家王|主婦煮餸只需3種刀 刀具專家:一般家庭唔一定要用貴刀

{{hket:ul-video id="9127"}}{{/hket:ul-video}}

由研究中心心臟研究專家Sumeet Chugh所率領的團隊分析加州及俄勒岡州1672名曾發生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的患者數據,發現50%患者在發生心臟驟停前24小時內,都曾經歷過一次具有代表性的病徵。

半數心臟驟停患者有明顯症狀

研究進一步發現,男女患者所出現的「警號」不盡相同;女性患者多出現呼吸困難,男性則為呼吸困難伴隨胸痛。其餘常見症狀亦包括心悸、異常出汗、類癲癇症狀、類流感症狀等;較次要徵狀未發現與性別有明顯關係。

研究指出,高達90%在醫院外發生的心臟驟停患者均在病發後身亡,反映預測並及早發現心臟驟停的必要性。團隊標明,目前尚未有個別症狀可準確預測心臟驟停,Sumeet Chugh則期望相關結果可幫助患者分類,讓醫護人員及早介入,預防心臟驟停引致的死亡。

心臟驟停致死率90% 去年每日平均30宗

翻查資料,心因性猝死(SCD)每年奪走全球400至500萬人性命。在本港,每10萬人當中,發生心因性猝死或心臟驟停為中度風險的男性及女性分別有40及22人。

目前本港僅20至30%人懂得急救,如有患者在街上突然心跳停頓,成功搶救率僅7%;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內科學系系主任謝鴻發認為,本港中學及大學應引入必修急救課程,以及利用手機應用程式提供戶外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位置,以提高搶救成功機率。

消防處處長楊恩健曾表示,本港去年錄得超過1萬宗心臟驟停個案,平均每日有30宗,認為讓市民掌握急救程序相當重要。消防處與總商會合辦急救培訓工作坊,以提升大眾對心臟驟停急救法的認識。消防處亦向社區不同層面進行推廣和教育,務求令普羅大眾都掌握到基本而有效的心臟驟停急救技巧,抓緊黃金搶救時間。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