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無痛硬塊或乳頭凹陷 乳癌風險高 定期造影檢查 提高警覺

發佈時間: 2023/10/05

每十四名本地女性,就有一名患上乳癌,令女性聞風色變。然而不少女性誤以為乳房痛楚是乳癌病徵指標,即使遇上硬塊但覺無痛無癢,便掉以輕心,卻可能錯過及早治療的最佳時機。際此十月是乳癌關注月,破解乳癌迷思並認清風險,提高警覺。

三十多歲的王小姐(化名)懷孕時,突然發現左邊乳房有硬塊,經其主診醫生檢查後,發現屬於早期乳癌,腫瘤直徑約一至二厘米。當時胎兒已屆13至26週,她大受打擊,想起對乳癌的誤解:乳癌不是疼痛的嗎,硬塊是無痛啊!為何懷孕也會患上乳癌?

懷孕也有乳癌風險
婦女需要留意,其實懷孕也有機會患上乳癌。至於痛感,有醫學研究指出,大部份乳癌也不會令患者感到痛楚,所以無痛的乳房硬塊,更需提高警覺。

原來纖維瘤、乳腺增生(結節)及乳癌均有機會於乳房出現腫塊。不過屬於良性的纖維瘤,觸感上較滑溜,像一粒波子般竄來竄去。乳腺增生的觸感像是一個凹凸不平的範圍,與乳房硬塊的感覺有些近似,一般女性難以自行分辨,應盡早求診。

醫生在診斷時,會透過臨床檢查、乳房造影及超聲波等,評估癌症風險,有需要時會抽取細胞組織樣本化驗,準確度超過九成八。萬一是乳腺增生,也分為繁衍性及非繁衍性,若化驗後發現屬於繁衍性,確有可能增加演變為惡性的風險,但這並不代表它是乳癌,病人只需定期接受醫生檢查和跟進。然而,亦有不少並非上述良性情況,屬於乳癌的病例。

及早發現   有望根治
因此若乳房出現硬塊,求診事不宜遲,若能盡早確診且屬於乳癌早期,成功治療的機會也會大大提高。像上文提及的王小姐,其主診醫生發現所用的醫治癌症藥物,在胎兒第二,第三懷孕周期的影響較少。她得以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休養後再產子,並繼續接受乳癌治療,可幸母子平安。

回顧香港抗癌形勢,乳癌是女性十大癌症首位,醫管局數字顯示2020年乳癌新增個案上升至4,956宗,逾三分之二(71.7%)均屬癌症早期,亦即第一、二期,整體乳癌種類主要為賀爾蒙型、HER2型及三陰性型。同時,死亡人數和死亡率亦呈跌勢,低於2019年,反映愈來愈多病友戰勝癌魔。

除了乳房硬塊,乳頭或乳房皮膚出現突變,亦有可能是乳癌病徵。如果乳頭突然凹陷,有可能是乳房內長了腫瘤,令到韌帶拉扯乳頭。此外,如果乳房及乳頭皮膚疑似出現濕疹,包括帶點黏濕的紅疹,甚至出現橙皮紋,即使乳房未有硬塊,也可能患上屬於原位癌的佩吉特病,需盡快求診。

40歲起高風險  留意乳房皮膚
不過,令不少女性害怕的乳頭溢血,未必是乳癌。研究發現九成乳頭溢血屬於良性,需由醫生抽取乳頭內相關的良性組織及治療。另外,女性乳房常見的水囊,大部分是屬於簡單及良性類型。

也有不少女性誤以為50歲更年期收經後,就不會患上乳癌,然而40歲至70歲,均是乳癌高風險發病期。除了年齡和家族史,早來經遲收經、沒有懷孕和哺乳、體重過重,壓力等,均是乳癌的風險因素。

女性由四十歲起,宜定期進行乳房造影或輔以超聲波檢查,提高警惕。若有家族史者,宜於家族患者發病前十年開始檢查。近年面世的3D乳房造影技術,輻射劑量較2D少,準確度亦較高。此外,政府亦設有「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網站」(www.cancer.gov.hk/tc/bctool/index.html),讓女性輸入資料去評估乳癌風險水平。

檢查及治療乳癌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患者如有疑問,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

{{hket:inline-image name="dc.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
外科顧問醫生陳梓欣醫生
 

【晴報睇住賞 送108份Durex杜蕾斯001及003衛生套(2片裝)】

↓聖誕禮物,該送甚麼才是?杜蕾斯有一套小小薄禮,不成敬意!↓

卡樂B激量裝薯片!蜜糖烤雞翼味 / 茄汁味!

↓【晴報睇住賞 送31份雀巢Ⓡ全營授乳套裝】↓

↓想寶寶健康贏在起跑線?媽媽營養吸收要全面!↓

卡樂B激量裝薯片!蜜糖烤雞翼味 / 茄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