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外幣倒掛」對沖歐元下跌風險

發佈時間: 2015/12/11

上日提到,在美元強勢下,大部分外幣都轉弱,其中一位讀者告訴我,她在8.36元水平買入了30,000歐元,幸好,上周歐洲央行未有如市場預期般擴大量寬的規模,歐元馬上轉強,以截稿前的水平計,現價已回升至超過她的買入價,如她不想再冒歐元滙價的風險,應該馬上沽出,這是最直接和最簡單的辦法。

但我提到,如果有讀者遇到同樣情況,即是手上持有一筆外幣,暫時不想沽出,但又擔心該外幣下跌,就算是小投資者,也是有辦法的,那就是安排一份歐元的外幣掛鈎票據。不過,這次是反過來做,即是存歐元(本身有歐元),掛港元,市場俗稱這種掛鈎為「倒掛」。

在解釋「倒掛」之前,我想先補充一下「正掛」的源起和安排,讓大家更明白掛鈎票據的原理。

沽認購期權 代表看淡外幣

其實,在零售銀行層面,出售外幣掛鈎票據的「歷史」,可能比股票掛鈎票據更早。我相信,掛鈎票據之所以包裝成「高息」,正是與外幣掛鈎票據有關,因為早期的掛鈎票據主要是掛貨幣,而非股票,而投資貨幣的其中一個收入就是利息。

正常情況下,零售銀行的客戶都不會有太多外幣,因此,所謂外幣掛鈎,主要是客戶撥一筆港元出來造存款,然後選擇一種外幣來掛,方向主要是看好該外幣的。如妳選擇的掛鈎外幣上升,或至少不下跌,妳就可收取「高息」,繼續保持自己的港元。但萬一妳掛的外幣下跌,妳就要用手上本來存入的港元,以早前協定的,較高的滙價換成該外幣,俗稱「接貨」。

從專業的角度,所謂造一份這類看好外幣的掛鈎票據,是等於沽出一份認沽期權予對手(對手可以沽外幣給妳),而沽出期權(無論是沽出看好或看淡的期權)是可以收取期權金的,而銀行就把這個收入包裝成「利息」,連同本來的存款利息,兩個收入加起來,就變成所謂的高息票據了。

但如果大家已經接了一大筆外幣,又或者如這位讀者一樣,自己手上有一筆歐元,而想賺高息,又或者對冲歐元下跌的風險,所造的掛鈎便剛好相反。這次是沽出一份認購期權予對手,即是妳是稍為看淡該外幣的。

假設現在一歐元兌8.5港元,妳選擇一個高於8.5港元的行使價,假設是8.6港元,期限是兩星期。如果兩星期後,歐元升至8.7港元,對手便會以8.6港元的價錢換了妳的歐元(對手接了妳的歐元馬上沽出便可以即時賺錢)。

收取期權金 彌補滙價損失

但如果歐元真的下跌,妳收取的期權金或所謂的「利息」,就可以彌補妳在滙價上的部分或損失。如果是專業的投資者,他們會較準確計算,如何透過賺取期權金去全數填補滙價上的損失。

不過,姊妹們,大家要注意,在零售層面,妳要做這種「倒掛」,也是有限制的,除了未必能全數對冲滙價下跌的風險外,妳也未必能選擇到心水的行使價,因這些都是「套餐」,即是銀行已設定了好幾個行使價,及好幾個不同的票據期限。大家可想像,如妳選擇一個較貼近現價的滙率去掛鈎,「利息」是會高於一個較遠離現價的滙率,例如歐元兌港元的現價是8.5,而一個8.6元行使的票據「利息」,肯定會比一個8.7元行使的票據「利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歐元由8.5升至8.6的機會一定大於升至8.7。

同樣地,如果妳選擇一個時間較長的掛鈎期限,「利息」也會比一個較短的期限為高,因為時間愈長,升越的機會便愈大。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