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闢地 建屋安民

發佈時間: 2015/03/02

大嶼山闢地 建屋安民

港人深受住屋問題困擾,公屋申請擬放寬入息限制,更將令申請暴增至40萬。因此,港府在現有的土地政策及措施下,必須積極考慮在維港以外大規模填海,輔以交通基建配套,長遠解決港人的居住問題。

土地是香港的稀有資源,很多社會問題均由此起。土地不足,就難興建充足的公、私營住宅單位,以滿足殷切的住屋需求。截至去年底,公屋申請約有27萬個,創五年高峰,若再放寬限制,申請就會增約13萬個至40萬個。另今年政府雖擬賣地29幅,加上港鐵及市建局重建項目,卻只得1.9萬伙,即私樓今年供應二萬也不到,杯水車薪!港人住屋問題可簡單以兩字總結:屋少,屋少只因無地。

今時政府徵地建屋遇到不少賠償問題,市區重建要賠,收新界地也要向地主補償:有地產發展商已囤積了不少農地,而不少原居民也擁地待價而沽。高價補償既得利益者只會令土地成本大大提高,實難以較低廉的成本,滿足社會對土地、住屋的需要。在維港以外區域填海才是解決港人住屋問題的長遠之策。

今年施政報告中的「東大嶼都會」或未有考慮在大嶼山至坪洲間這片較淺水的區域,或大白灣、二白灣及小蠔灣等地,進行填海。新發展區需要交通基建配套,若有集體運輸系統接駁,例如居民以低廉票價使用青馬機鐵綫,以新發展區作市民安居之所就會變得可行。發展大嶼山東部有人可能會擔心交通負荷,但如有配套,僅一條港鐵支綫相信已可滿足需求。

拓展大嶼山畢竟需時,中期政府可考慮從市區內的小水塘入手:薄扶林和石梨貝水塘。這兩個水塘既近市區,周邊斜坡地連同小部分水塘的平整地塊,將提供相當可觀的土地面積。須留意的是,水塘並非全填平以建屋,而是撥出一小部分加斜坡的平整工程,構成地塊,而原有水塘的大部分面積將發展為水上活動中心,繼續發揮其休憩作用。兩個水塘的發展計劃都要配合交通基建設施,薄扶林建隧道就可駁通銅鑼灣,而石梨貝建隧道,則貫穿針山、草山,就可駁通大圍。其實,如短程接駁,興建像半山行人扶手電梯的系統,又是否可考慮?

反對填海,社會上有各種理由。其實今時灣仔皇后大道東一帶、銅鑼灣告士打道一帶(包括維園)、油麻地官涌一帶,以至大家熟悉的西九等,原都是填海地,只要有集體運輸系統及基建配套,任何新發展區都可以是港人安居之所。

港府不要怕被人詬病為「大政府」,今時香港正需要隻有形的手去平衡這個早被地產商強大而無形的手所扭曲的市場。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