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家居保健 醫療落區護老

發佈時間: 2015/01/21

倡家居保健 醫療落區護老

伴隨人口老化而來的長者醫療難題顯而易見,長者佔用公共醫療資源的比重亦將與日俱增,若港府能以較新的思維去應對,便可知資源不足並不可作為藉口。

商業機構要保持盈利,必須持續檢視商業模式以應對市場需求。從前的產品透過分銷得以成功,但今天可能就要透過網購才可。同樣,醫院及日間護理中心照顧很多住院或門診覆診病人,政府有沒有想過善用科技,分流輕病重症,開展社區醫生服務?

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想透過長者醫療券把長者醫療需要轉到私營醫療系統便算,而年長病人的公共醫療服務則只是小修小補,只包括:一、醫院、診所的無障礙措施工程;二、開設第四個關節置換中心,以及三、加強復康護理服務等。如果政府有個「流動」概念,以社區為本,相信醫療服務質素可更高。

今時日間專科門診中心跟進不少要長期覆診的長者個案,包括:驗血、洗腎、量血壓等,為免長者舟車勞頓覆診,政府有沒有想過移船就磡,派社區醫生出勤,到各社區應診,為有需要的長者服務?這個構思源自過去定期派駐新界偏遠地區或離島的醫生,我們知道今時有社康護理員的編制,但如有醫護人員或醫療隊可落區跟進驗血報告、洗腎情況等更專業的諮詢,便可讓行動不便的長者得到更好的照顧。社區醫生或醫療隊更可服務其他年齡組別的長期病患者,如能提供家居洗腎機,將更能減少洗腎患者的不便,釋放勞動力,改善病人及其家人的經濟及生活質素。

《施政報告》中提及的「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只是分流長期病患者到區內私家醫生提供的門診服務,但我們強調,政府提供優質的公營醫療服務仍責無旁貸,而社區醫生或社區醫療隊則是長者「家居保健」重要的一環。

公共病床一直是社會寶貴資源,如長者能在家休養,就可紓緩資源的壓力,減少社會成本。如果大家都同意長者病人並非全部都需要配備各種儀器的病床,流動、落區的醫生或醫療團隊就會是一個解決辦法。

長者家居保健要配合全民保健意識的提升。除健康的生活習慣外,華人社會較易接受中醫藥的體系和概念,我們一直建議政府加快落實中醫藥各項培訓及服務配套的步伐。中醫講求的固本培元或可免卻單靠治標式防疫注射與流行病的錯摸,而保健始終是要靠抵抗力夠強。不要常着眼於醫,而更要重視防禦。

當全民自我保健的意識得以提升,而政府亦主動落區,繼續承擔公共醫療責任,為長者病人真正的需要着想,醫療政策才稱得上「到位」。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