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發展 助防慢性病

發佈時間: 2017/03/23

世界衞生組織數據顯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乃造成全球70%的死亡的因素之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或慢性肺病。聯合國公布全球人口老化問題,預測香港將於2030年擁有33.6%的人口高於60歲,為全球第6位。單就2013/14年政府數據,香港本地醫療衞生開支共1,238億港元。

香港的中醫服務在基層醫療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可惜,近20年中醫藥在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衝擊下,問題困擾不斷。醫學同道爭相以金標準、雙盲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去評價中醫藥,很多結論皆以臨床證據不足去否定中醫。

根據David Sackett於1996年英國醫學期刊中早已明確指出,循證醫學必須具備三個元素:一、臨床經驗;二、最佳臨床研究結果評價;三、病人的價值。中醫藥的使用,必須建基於辨證論治下的治療。因此,臨床評價首要條件應該配合中醫實際臨床應用。

世衞組織早在2002年已充分肯定傳統醫學,重視傳統中醫對NCD及預防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多次提出發展循證傳統醫學及促進傳統醫學納入主流醫學。要將辨證論治納入臨床研究方法中,香港必須發展創新思維。

可惜中醫臨床研究人才缺乏,中醫本科生畢業後多從事臨床服務。缺乏誘因下,臨床科研基金競爭激烈,香港中醫藥發展面對很大的困難。屠呦呦的成功,揭示了中醫藥精髓的一部分。香港中醫藥的發展,仍有賴對病人的價值、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及中西醫之間的互相尊重才可有新出路。

撰文: 黃韻婷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教授、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大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