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的真義

發佈時間: 2018/03/15

馬拉松的真義

上周日可算是大日子︰對香港來說是立法會補選日,對日本來說則是東北大地震七周年紀念;不少香港女跑友都有參加名古屋女子馬拉松,也在這一天舉行;在台灣,3月11日也有一場別具意義的賽事,那就是「2018臉部平權運動台北國道馬拉松」。

顧名思義,「臉部平權運動」就是呼籲普羅大眾要不論其外貌如何,尊重及公平對待每個人。這活動在1992年由英國的Changing Faces基金會發起,旨在協助不幸毁容者可以融入社會,擺脫恐懼,重建信心。去年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奇迹男孩》(Wonder),講述一個臉部畸形男孩的故事,正是受到該基金會的支持。

在另一邊廂的台灣,1981年沈曉亞所寫的《怕見陽光的人》,道盡毁容者在社會幽暗角落的辛酸,在社會上引起頗大回響,結果促成了「陽光慈善基金會」的成立。多年來,該會一直致力協助毁容者過新生活。例如在2014年高雄氣爆及2015年八仙塵燃事件,協會就為傷者提供生心理重建服務。來到今年,他們與當地路跑協會主辦台北國道馬拉松,也就是為了響應英國的「臉部平權運動」。

看報道,不少傷友都有參賽,但他們跑起來比一般人更難。因為他們有些因燒傷皮膚沒有毛孔無法排汗,需要不斷到水站淋水降溫才能完成賽程。又有些傷友比賽時需要帶着胃簍管,令身體負荷百上加斤,但仍堅持完成賽事,場面令人感動。

比賽完了,我們收下了毛巾與獎牌,其實也應該對社會付出更多的關注與同情。將跑步由個人的運動,變成牽繫社會的繩索,這正是馬拉松活動的真正意義。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蝦嫂 愛食買玩的港女OL,相信跑步令人謙卑。
欄名: 跑步•虎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