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發佈時間: 2018/07/06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這幾句佛教經文可能是香港最多人聽過的《華嚴經》經文。因為過去幾年多位有心的法師和演藝專業人士成功把《華嚴經》搬上舞台,把經文形象化、音樂化和美術化,令很多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都留下印象,特別是上述四句,觀眾或多或少都有所體會。

那大概是說,我們見到一些所謂是非對錯的事物,都是從我們的心識衍生出來的。一切由心造,我們的真實不一定是他人的真實,我們認為是客觀的環境其實是由我們的主觀心念產生。

我在屬禪宗的台灣法鼓山道場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書籍中,讀過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有這一番話,他說不少人覺得現在社會很動盪不安、很紛亂,也不如從前自由平等,機會減少,所以不開心、不耐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爭拗日增,但他卻沒有這種感覺。社會沒有變壞,如果願意努力的話,依然給人很多機會,因為他的心沒有變,所以依然活得自在快樂,只是一些人對社會的資源分配期望不同了,對自己需要付出的和回報的期望也不同了,所以是人心變了。

這個感覺和一些以禪宗觀點來解釋的「淨土」(《佛說阿彌陀經》描述的西方極樂淨土)類同,就是淨土本來在心中,心淨人間就是淨土,淨土在人間,心紛亂人間就是穢土。愈來愈多人研究佛學和參禪,是希望從中找到解脫世間煩惱的方法,而不一定是以感受到宗教經驗為目標。一位長期講授佛學基礎班的老師說,透過佛學可以理解佛陀的道理而產生正見,繼而會對佛教產生信心,所以視佛學為一門哲學或是學術來學習和學佛(宗教)並無牴觸。

上述那位企業家活得自在,因為他有修行,能保持自己的初心、清靜心,但他可能是少數。環顧現代不少國家都出現愈來愈多不滿現狀的群體,雖然大家不滿的目標或訴求各異,但積累而成的怨念、煩惱、不耐煩,都會產生負面情緒而瀰漫在社會中,佛教稱為「共業」(一起製造的因果),令社會潛伏着動盪不安的感覺。

所以,大家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或培養正面思維,不要給「惡共業」蒙蔽了自己的本心(禪宗說的本來面目),更不要成為製造負面共業的一分子。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