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海事博物館

發佈時間: 2018/11/09

丹麥海事博物館

香港人對修理船舶的船塢的印象普遍很陌生,因為這些曾建於香港仔、太古、紅磡等地的工業設施都已被一一清拆。然而遠在北歐丹麥,克倫堡宮旁的前海軍船塢,在2008年起開始修繕工程,共花了五年時間,蛻變成嶄新的海事博物館。

早在2006年,籌建博物館的負責人說服四個基金會,籌得600萬丹麥克朗,用來制定博物館功能性的要求、包含的設施和展覽內容等,從而編寫建築設計比賽的章程。因被閒置的船塢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名錄的克倫堡宮為近鄰,新建築物的體積有嚴格的規定︰它只可以建在船塢內,而最高的結構物不可離地面高出一米。對參加建築設計比賽的團隊而言,這是個極大的挑戰。

主辦單位邀請了五位建築師進行比賽,在提交的建議書中,四個參賽隊伍都依照比賽規章把新設施放在船塢內,唯獨前文介紹過的丹麥建築師Bjarke Ingels,把設施安置在船塢之外,並隱藏於地底,原來的船塢就擺放幾條斜道和演講廳,目的是讓參觀人士從地面隨着斜道,緩緩步入博物館,更可同時欣賞船塢的原貌。

他這個破格的方案引來了不少爭論。首先這個設計違反了比賽的規則;其次,建議所興建的土地並不屬於博物館的範圍;另外,所有提交設計的施工估價都比預算為高。

新視野下的破格建築

幸好主辦單位和評判都一致認為該提案是最理想和適切的,而當中引起的問題,包括與其中一個參賽組別的法律訴訟、地界租用權等,都在限期內悉數化解。建築設計比賽是其中一個公平甄選高質素設計的方法,但是整個系統要求充足的配套,在資金、時間、人力資源和決策上要有周詳的計劃。以丹麥海事博物館為例,倘若館方沒有極高的視野和決策能力,創新的設計也許只能淪落為另一件「紙建築」!

這個海事博物館自2013年開放以來,獲得國際建築及媒體不同的獎項和認可,成為很了不起的文化地標。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李培基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