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猛於核輻射

發佈時間: 2018/11/16

白眼猛於核輻射

早前,我再一次到訪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那個80年代曾發生過慘烈核電廠爆炸事故的地方。

烏克蘭政府從2011年開始開放切爾諾貝爾作為旅遊區。雖然還沒有過輻射半衰期,無人能保證當地的核輻射達到安全水平,但每年還是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因為好奇而勇闖核廢墟。很多人會問,為甚麼要開放切爾諾貝爾作旅遊發展呢?或許這和烏克蘭的農業出口有關。烏克蘭政府開放核廢墟幾年後,不少烏克蘭農產品就進口到歐盟,難免令人覺得烏克蘭政府開放切爾諾貝爾,是為了證明當地的核輻射已達到安全水平,從而有利農產品出口。

參觀核禁區前,我曾經被明確提示,需要穿着長袖衣物及將身體包得密密實實。但在我眼前的導遊亞歷克西斯卻完全沒有跟從指示,上衣只扣了一粒鈕扣,中門大開,好像丁點也不擔心輻射。原來亞歷克西斯當年在核電廠做警衞,在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爾四號核反應爐爆炸當晚,他正在那裏值班。聽到一聲巨響後,立即和同事一起過去了解情況,然後還繼續值班至清晨。兩天後,他們的身體開始出現問題:皮膚開始變紅,全身腫痛,好像被烈火燒過一樣。亞歷克西斯和同事馬上被送往醫院搶救,過了足足三個月亞歷克西斯才甦醒過來,但他的同事卻支撑不住而死了,他也要經過幾年的調理才能出院。

作為核輻射的受害者,亞歷克西斯不單遭受外人的白眼,連曾經山盟海誓的妻子也和他離婚。每個人都知道他的經歷,對他避之則吉,加上他本身學歷不高,令他難以找到工作應付生計。

於是他離開烏克蘭首都基輔,去其他城市隱姓埋名,每天打幾份工維持生計。直到切爾諾貝爾開放旅遊,亞歷克西斯決定重返故地,做一個導遊。

對於經歷過生死邊緣的他來說,外面世界的白眼比區內的核輻射更為恐怖,但重要的是,只有這裏才能提供一份體面的工作。和外面的世界相比,亞歷克西斯更喜歡切爾諾貝爾,這個地方曾經給他帶來災難,令他人生墮入低谷,如今他卻要重返故地,更要借助這段痛苦經歷來謀生餬口。人生,怎會如此諷刺?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邱港南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