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食物的發展和爭議

發佈時間: 2018/12/07

基因編輯食物的發展和爭議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布成功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創造出世界上首對愛滋免疫的雙胞胎,引起全球譁然。但其實科學家早在2012年已經將這種技術應用於農作物、魚類甚至家畜上,基因編輯可能比你想像中更加接近你的生活。

美國加州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諾福勒用日常生活工具去解釋CRISPR的原理︰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把萬用刀,有一個放大鏡,導引科學家找到目標DNA的位置;又有一把剪刀,可以準確地把那段DNA剪下來;最後,它還有一支筆,讓人可重新編寫被剪斷的基因編碼。

有人以為這就是廣為人知的基因改造食物,但其實基因編輯食物和基因改造食物是有分別的,分別在於後者會把一種生物的DNA添加到另一種生物中,例如有科學家把蠍子的基因注入到玉米中來抵抗蟲害,這就是基因改造食物的典型例子。大眾對加插外來基因對於物種、生態和健康帶來甚麼長遠影響,抱有各種疑慮。

至於基因編輯食物的例子,我們可以在日本的瀨戶內海找到。

科學家吉浦康壽用基因編輯技術將虎河豚胚胎內抑制食慾的基因剪走,新技術可以使虎河豚的養殖時間縮短一半,虎河豚從出世到長得肥肥白白出貨給買家,只要一年時間就夠了,從而使這種貴價魚變成人人都吃得起的大眾魚。

美國康涅狄格州大學植物科學教授李義在專欄文章中指出,基因編輯只是剪開食物的基因作一些修改或者刪除,理論上這個過程在自然界也會發生,科技只是令其變得更有效率,減少農民開發新品種的時間。但是世界各國對這種講法接受程度各有不同,美國農業部在今年3月宣布不會對基因編輯食物作任何監管,但歐洲的法庭在今年7月則裁定,基因編輯食物和基因改造食物同樣都要受到法令監管。

英文有一句諺語︰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甚麼就反映出你是甚麼樣的人。不同人對基因編輯食物的接受程度,不正好反映出我們有不同的世界觀嗎?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高福慧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