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的不白之冤

發佈時間: 2018/12/28

火雞的不白之冤

聖誕節前,朋友傳來一張陳年愛丁堡餐室廣告,問我可曾吃過當年那裏的聖誕大餐?更問其中的菜式是甚麼?

這大餐當年價錢是五元九毫,電話還是五個號碼,可見應是60年代之前,菜凡十道︰牛油餐包、橙籃咯嗲、雞蓉燕窩、衞星石斑、燒西冷扒(約士布丁、辣根汁)、火雞火腿(金比利梳示)、葡汁四蔬、聖誕布丁(擂生汁)、合時生果、希路咖啡。

聖誕吃火雞,是英國近300多年的傳統(從前吃燒鵝)。火雞原產自北美洲,西班牙人初次到達新大陸時,在墨西哥發現這種雞,他們以為自己到了印度,所以稱之為「印度雞」,法文的火雞仍然如此︰dinde,就是poules d'Inde的縮寫。

現在很多記者寫到火雞都說火雞肉粗硬難吃,實在是很大的冤枉,烹調得法,火雞肉又滑又甜又多汁。就連法國寫食經的宗師比拉‧沙瓦納(Brillat-Savarin)也自認是火雞癡!他在1826年逝世前兩個月出版了一本《味的生理學》(Physiologie du goût,全名很長,不贅),至今再版不斷。

比拉‧沙瓦納是法官、議員,法國大革命後一度流亡瑞士,精通五種語言,又曾到美國生活,因此愛上火雞。他廚藝出眾,在美國時教大廚炒蛋,又曾在樂隊演奏小提琴弄生活費,除了學法律又學化學和醫學,《味的生理學》不止談食,還談食的科學。他自己少吃碳水化合物和糖,認為此兩者會致肥。現在流行的Low-Carb飲食,他可說是老祖宗!

比拉‧沙瓦納的母親Aurore是藍帶廚師,留下肉批食譜︰《L'Oreiller de la Belle Aurore》--美麗奧荷爾的枕頭。現在仍是很多熟食店的著名肉批,里昂的Reynon熟食店造的,每個32公斤。比拉‧沙瓦納自小在母親的廚房裏鑽,學了不少廚藝。

香港人對火雞的惡劣印象,可能就是從前吃聖誕大餐留下來的。其實火雞有不同大小,小的比大的好吃,母的又比公的嫩。煮大火雞,如果先浸鹽水再煮後焗,肉質會嫩滑許多。

自助餐吃的火雞,多數比較大,我喜歡吃雞腿,雞翼也不錯。如嫌胸肉粗,用來煲湯也很鮮甜。骨可以煮粥,加塊陳皮份外香。大節之後吃碗粥正好消滯。

至於甚麼是橙籃咯嗲?咯嗲是cocktail,除解作雞尾酒,在餐單頭盤小食就是指用水果、海鮮配酸汁的冷盤,橙籃咯嗲應是把橙皮雕成籃形,內放橙粒、蝦肉或沙律。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