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

發佈時間: 2019/01/14

遺憾

我沒有正式統計過,但去年似乎出席了很多安息禮及追思會。

前紐約市市長朱利亞尼曾寫書指出,我們通常較喜歡出席婚禮而非安息禮,但他認為安息禮的意義更重大,應竭力抽空出席。朱利亞尼現在當了特朗普的法律顧問及說客,他現在的言論我絕不贊同,但他指出安息禮的重要性,我是十分認同的,例如教會長者雖然多只在教會碰面時點頭寒暄,但他們離世,我也盡量出席其安息禮。

在一些追思會,離世者的兒女在追憶父母生活點滴時經常表達遺憾,例如沒有機會在父母在生時向他們表達感激及愛意,沒有機會陪伴他們參加最後一次旅程。如果他們的父母猝逝,他們會認為,如果自己多關注父母的身體健康,應可及早察覺父母的病情,那便可延長父母的壽命等。

家父(2012年)離世時,我也在其追思會表達了遺憾。親人離世,感到遺憾實在是難免的。在人生的旅程,世事豈能盡如人意,回望過去,如果從頭來過,當然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遺憾本身其實就是對逝者愛意的另一種表達。不過,我也同時提醒自己,我們也不可以有太多遺憾。畢竟,就算我們有一噸重的遺憾感覺,我們也無法回到從前作更好的安排。

最終,遺憾應轉化為對自己及對仍然在生者的關注。對自己,就是提醒自己也會隨時逝去,所以有甚麼未遂的意願,如果辦得到,也應盡快完成。對生者,如果要修補關係,要說感謝的說話,要對後輩提出的叮囑,也要把握機會,不要再拖延。

無憾未必可以達到,把遺憾減到最少,也許是我們這個年歲的朋友應努力追求的。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