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九十年代》

發佈時間: 2019/01/21

我們與《九十年代》

李怡先生的心路歷程,由年輕導演林子穎演繹,拍成接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最近在港台播出,值得一看。該片角度中肯,大致反映了他的想法。他自己發表的觀後感,也是感到滿意的。

李怡無疑是當年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人之一。那時沒有互聯網,報紙的版位又容不下長篇評論,他所創辦的《七十年代》雜誌(後隨着時間推移,在八十年代改稱為《九十年代》),是我們每個月必讀的刊物。他所寫的文章,包括《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推動重新認識中國,指出要由認同中國(共產黨)到有批判地去理解中國,不要做盲目的愛國者;他的言論帶動了思潮的轉向。

另外,我們當年還曾經參與了《九十年代》的編採工作(相信李先生一定記不起了)。時為1983年,大家思考香港前途何去何從,因此《九十年代》出版了一系列專輯,包括「港法治港」及「港官治港」等,探討香港日後在法律上如何對應回歸、港官可否成為治港班子等。因緣際會,當年中大學生報的編輯(包括邱誠武、李玉蓮和我等)參與了有關的編採工作。記得訪問了法律界的廖瑤珠及陳弘毅等,港官則有曾蔭權及孫明揚等。

上述學生報編輯先後在傳媒工作,我亦先後在傳媒、政府及法律界工作。當年參與《九十年代》的經驗,與此不無關係。

李怡先生忠於自己的思想,今天且成為本土青年的支持者;相對而言,我們這一代人的立場好像並沒有怎樣「再進一步」。但無論大家立場如何,李怡先生堅持精神獨立自主,仍是我們絕對認同及竭力實踐的。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