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菜少肉救地球

發佈時間: 2019/02/01

多菜少肉救地球

雖然現在過年氣氛已大不如前,但是象徵春回大地的節日總令人喜悅。四日後的大年初一是二月五日,和立春只差一天,不算歲朝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如果剛巧遇上正月初一,就真是一年開始了。從前人說「百年難遇歲朝春」,又認為歲朝春就代表好時年,兩者皆不確。

上一次歲朝春是1992,下一次則在2038,相隔46年。20世紀的歲朝春,更有四次︰1905、1924、1943、1992。1943年半壁江山陷日,當然不算好時年。21世紀歲朝春卻只有兩次︰2038、2087,期望大家都能看見多兩次歲朝春以上!

年初一吃齋成為多地風俗,香港人也習慣除夕夜煮齋,年初一就以齋菜、各式糕點、油器,配上粥粉麵,守齋一天。最重要的一條,是初一不吃雞,因為年初一是雞日。

有研究民俗和術數者,認為年初一不應全素,因為要吃得好才代表未來一年豐衣足食。尤其不宜第一餐吃粥,他說病人才吃粥,窮人才吃粥,年初一吃粥意頭不太好。看宋明筆記,好似未見年初一吃齋之風,究竟始於何時,待考。勿論原因,吃齋茹素應該推廣,更可能是未來免於世界大饑荒之關鍵。

BBC介紹科學家推算到2050年世界人口高達100億,要改變飲食習慣才能救世界。看這菜單忍不住笑︰那不就是中國百年前平民菜單的翻版、仿版嗎!餐單的精髓是多吃蔬果米麥,少吃肉,尤其要少吃紅肉,每日只能吃14克(即半両),魚和雞每日約一両、雞蛋半隻、奶製品250克(包括芝士)。米和全麥麵包要多吃,每日232克(六両)、蔬菜300克(半斤)、水果200克(五両半)、果仁50克(一両半)、豆類75克(二両)、澱粉質蔬菜(如薯仔)50克(両半),另外每日可攝取糖31克(八錢)、植物油50克(一両半),這餐單會向各國推廣。

原來戰時的配給,每人每日六両四米是有科學根據的!戰爭期間有此餐單已是人上人了!每日有魚、肉、雞共兩両半也很美滿!

說回新年煮齋,香港習慣用乾貨,如冬菇、草菇、雲耳、金針、髮菜、白果、枝竹、粉絲、豆腐卜、大豆芽等一起合煮,就成美食。因為豆腐卜和大豆芽合煮,非常美味。很多人加南乳,其實不必。南乳味太濃,奪去其他素菜之味,只有煮粗齋才加南乳。粗齋者,甜竹、粉絲、木耳、豆腐卜、大豆芽;甜竹最喜南乳!如果用三菇六耳煮的羅漢齋,切不可加南乳,喜濃味者,勉強用少少腐乳吊味即可。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