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應用佛學︰青年與中年

發佈時間: 2019/03/01

應用佛學︰青年與中年

佛陀慈悲,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因緣,習性、心的狀態會隨着人生每一個階段變化,所以留下了很多經典,提供不同的修行法門,讓時空各異的有緣信眾都能依據一個適合自己的修行路綫圖,解脫各類無窮盡「求不得」之苦。雖然所有正信的法門都是基於聞思修,各宗各派經典都是同等殊勝、殊途同歸。最近得到佛教大雄中學校監衍空法師的啟發,再觀察個人和一些學佛的朋友的經驗,感覺到可能在某一特定的時空中,我們對某一些佛教基礎真理較容易明白和受用,幫助到我們在世間的生活和情緒管理。

在香港這個以金融和房地產業為主的經濟城市,市民幾乎都避不開競爭激烈、人際關係緊張的生活模式。現在佛教團體辦的學校大都倡導禪修,設立禪修室,讓學生於青少年時代就能接觸一些基本的打坐功夫,透過靜心去疏導情緒(最近看到哈佛大學一個研究報告,從科學分析說明禪修和瑜伽都有助減壓,改善健康),給了同學們多一個提升心靈質素的選擇,養成打坐習慣的,普遍家庭和人際關係能處理得較好,也有助未來步入社會的適應。

工作了5至15年之間,是年少氣盛、在職場爭上位的階段,對老病死之苦的感覺可能不大,但是物慾、感情、人生目標和理想都會產生「求不得」之苦。這個時期如果能學習和了解有關無常和無我的道理,利己利他的慈悲觀,和深信因果、敬畏因果(釋見介法師著的《都是因果惹的禍》是一本容易明白的因果導論),就會較易培養團隊精神,對工作和處世較正面,少犯「身口意」三業,少釀成冤家。佛教各宗派都有這方面的教導,現在「覺醒」、「正能量轉念」的課程也很普及。我個人在這階段感受較深的經典是屬「原始佛教」的《法句經》。

步入中年,是我們事業的收成期,但也是最容易給患得患失感覺籠罩的人生階段,我們戀棧職位、收入、感情關係。如果人到中年達不到理想,煩惱就更熾熱了。而且也要開始面對一些長輩的離世,甚至自己健康狀態不如從前,所以在這個人生交叉點,佛陀教我們一切事物都是「真空假有」,禪宗的《金剛經》、《心經》在這方面論述得很透徹,禪修者觀察花開花落的枯榮而了解生命的循環不息。(待續)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