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人組成的人鏈

發佈時間: 2019/03/01

200萬人組成的人鏈

波羅的海沿岸的三個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最特別的不是它們宏偉的建築或美麗的風景,而是三個國家與前蘇聯的轇轕以及爭取獨立的過程。去年七月,我到這三個國家參觀一些一般遊客不會去的景點,例如在拉脫維亞的秘密警察博物館,以及在立陶宛的大屠殺受害者博物館。這兩個地方都是前蘇聯秘密警察的監獄,裏面有嚴刑逼供的虐待刑具和行刑室等等,令遊客更容易想像當年的情況。

隨行的愛沙尼亞籍導遊回憶往事,指出蘇聯紅軍與納粹德軍打仗的時候,他的爸爸曾經被關在監獄。當年紅軍和德軍都在徵兵參軍,結果導致戰場上出現不少家人手足對壘的情況。他的爸爸代表德軍出戰,上戰場後,竟然要對着代表紅軍出戰的親生哥哥,結果如何我不得而知,只知德軍戰敗後,他爸爸成了階下囚,後來更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長達50年,直到蘇聯改革派出現才獲特赦回國。

波羅的海三國能夠獨立,是他們的人民自己爭取回來的成果。當年的獨立運動最為世人讚頌的就非「波羅的海之路」莫屬了。1989年,三個國家共200萬人手拖手組成人鏈,從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經過拉脫維亞,一直連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這次示威的規模、組織與和平程度,從社會運動的水準來講,到今天依然難以超越。

導遊當年也有參加,他指出在沒有手機及社交媒體的年代,惟有靠工作人員自行去組織民眾。當時每一公里人鏈就設有一個檢查站,有工作人員駐守。一個人張開手臂大概有一米寬,換言之,每兩個檢查站之間就大約有1,000人,工作人員會事先將參加的人分配到不同的位置。導遊說,當年參加的人數遠遠超出預期,結果有些位置的人太多,要由工作人員開車把他們送到其他的檢查站。而塔林博物館展出的一部小巴,就是當年用作運送人們到郊區組成人鏈。

運動之所以如此成功,還要歸功於電台幫手傳播資訊,報時提醒拖手的時間。想不到以前通訊不發達,反而能夠把正確的資訊傳遞給正確的人,促成了該場獨立運動。現時科技先進,通訊發達,又能否做到呢?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樂遙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