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醫療券

發佈時間: 2019/03/13

善用醫療券

醫療券的使用,近日引起不少風波,針對的是為甚麼持券者不可以隨心所欲地用,券給了我嘛,我點用都得嘛!不是。

醫療券基本上是做鹽唔鹹,做醋唔酸,如要用醫療券來通波仔,肯定是就算累積了5,000元,連麻醉費都不夠,所以醫療券只可視為一個補貼。夠醫傷風感冒的小病,但肯定不夠醫較大型的疾病,那麼怎可以發揮醫療券的最大功效?用來做預防式、探查式的檢查就可以了。

香港腎臟基金會、香港腎科學會、醫院管理局、衞生署及香港腎科護士學會,今年1至2月在港九新界9個公共屋邨進行健康普查(普查人口中6成年齡在65歲或以上),即場為約1,000名市民量度體重指標、血壓、血糖及總膽固醇,結果發現︰

⑴約1,000人的體重指標(BMI)︰57%超逾23,而其中52%不覺自己是超重或肥胖;

⑵約1,000人的血壓︰51%高出正常,而其中48%之前並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

⑶約900人的隨機血糖︰23%高於9mmol/L,而其中61%之前並不知道;另外,11%隨機血糖更高於11mmol/L,而其中44%之前並不知道;

⑷約850人的隨機總膽固醇︰38%高於5.2mmol/L,而其中74%之前並不知道。

如果不及時處理、就醫,很容易發展成腎病。

及早檢驗 防患未然

腎病可以由多種疾病引起,全球成年人口當中有10%(8.5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腎病,不少最終變成末期腎衰竭。慢性腎病每年引致240萬人死亡,是死亡率增長最快疾病的第六位。

香港每年約有1,400至1,500名末期腎衰竭新症病人,需要接受透析或腎臟移植維持生命。累計數字,約有1萬名病人在醫管局照顧下接受腎臟替代治療。

引致末期腎衰竭的主因包括糖尿病(52%)及高血壓/血管疾病(佔12%)。為防止末期腎衰竭,必須避免患上或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壓,減低出現併發症。

引致糖尿病及高血壓的主要成因是超重,主要是因為缺乏運動及不恰當的飲食習慣。至於預防糖尿病及高血壓,最有效方法是維持正常體重。可惜根據衞生署的調查,不少市民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及超重。

做一個實驗︰要不要花1,600至1,900元驗眼?應不用吧!但如能及早救番你個腎,多花一點錢,大家會點選擇呢?

這次主辦團體用了多少錢去為這1,000人查血糖和膽固醇?每人33元,即1,000人共用了3.3萬元而已!當然最昂貴的支出,是逾千名的醫生、護士、學護的善心和熱心。

所以,港府發醫療券不是不好,但就難免受害群之馬去搵醫療券着數。筆者極希望港府能在派醫療券外,走多一步︰

⑴撥資源支持這類的「義檢」,不是義診,因「檢」可以及早找出「病」,早醫早慳,要診,醫院已有;

⑵和一些慈心的醫生、診所,明碼實價地定出體檢收費,醫護人員的人工與燈油火蠟當然要計,但做隻益群之馬好過做隻害群之馬,相信這是絕大部分港醫護人員之願;

⑶多宣傳健康生活模式,例如今次主辦機構就提出8個護腎方法,衞生署也可提出護心、護肺、護胃、護這、護那的方法,基於醫食同源,衞生署亦可以提供健康食譜予港市民參考,多管齊下,才可以減輕日後政府的醫療負擔和給市民一個健康生活。

撰文: 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電台財經節目主持人
欄名: 政•經•頑石不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