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空肚食魚生

發佈時間: 2019/03/29

天光空肚食魚生

「肥媽」在電視吃淡水魚生,一片譁然!食環署過尤不及,說要檢控售賣薑蔥魚皮之粥店,堂堂食環官,竟不知薑蔥魚皮並非生食,笑大人個口。

中國吃魚生由來以久,稱為膾,就是把活魚薄切,點醬醋而食。到了宋朝,吃魚生仍然流行。經過蒙古人百年統治,吃魚生風氣不再,到了清末,就只剩下廣東繼續吃魚生。

現在我等吃魚生,大都只吃日式魚生,其實日式魚生也源自中土。

如果肯看點古書,就知我們在1,500年前,已經有很精緻專門吃魚生的汁醬,稱為齏,《齊民要術》介紹了一味「八和齏」,用蒜、薑、橘皮、白梅、熟栗黃、梗米飯、鹽、醋等八種材料。書中對工具、材料的要求、製作工序,述之甚詳。現只簡介︰

例如舂材料的臼要夠重,才夠穩固,材料不會跳出來,用檀木為杵,因為夠硬而不會吸汗……做法是先把白梅、薑、橘皮搗成末,取出。再把栗子肉、梗米飯一起搗起漿狀,後逐少加入蒜,一邊加一邊搗,然後再加鹽,舂至起泡,這時即加入先前舂好的白梅、薑、橘皮再舂,調勻後加稀釋的好陳醋。

解說詳明,白梅、薑、橘皮搗爛取出,後來才加入,是不想給大蒜蓋過香氣,醋要好醋,用劣醋則齏苦,陳醋要先用水調和,又不可把生水直接加入齏內,否則也會苦,醋太濃味道也不會和諧。

這種八和齏是專門吃魚生用的,如吃其他的膾,可以做得稀薄些,不求濃郁。

更值得注意者,寫明做魚膾的魚最好是一尺長(去頭尾計),大則骨硬皮厚,只宜作「酢魚」(用米飯和鹽醃製的酸魚),而切鱠的人切好魚生後不能馬上洗手,要等人吃罷才能洗手,原因是怕影響魚生的味道,更說原因難以說明。

由此可見,我們先輩吃魚生之講究,絕不在倭人之後(當時還未有日本之名)。

近世寫吃魚生,最生動的是明末遺民、終身反清的屈大均,廣東番禺人,康熙收復台灣後,知復明無望,回歸故鄉,寫成《廣東新語》,介紹廣東風土人情。他就很喜歡吃魚生,更帶同魚生工具乘船即捕即做即食,他最喜歡的是鰣魚(即三鯠),嘉魚的魚生,又說只有浮游海面上的魚宜生吃,無鱗魚、伏於海底之魚則宜熟食。

屈大均說粵人多有魚生之會,以天曉空心(即空腹)食之佳。他慨嘆說「嶺內人不知此味,不足與之言也。」嶺內人,即南嶺以北之人。

現在省城附近,很多人仍然狂啖鯇魚魚生如昔,筆者當然不敢推薦了。

原來吃魚生宜天曉空腹,難怪這麼多人拂曉去築地排隊食魚生了!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