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英志
鄺英志

杯酒泯恩仇

發佈時間: 2019/04/04

杯酒泯恩仇

中國人習慣說「無酒不成筵席」是有道理的,酒能輕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論是新知舊友或者是仇人。在國際舞台上,政見不同的政治家、有歧見的國家、甚至是互相仇恨的民族,有時也會用一杯酒來暫時把恨意放下,製造一些表面和諧的假象,最好能做到杯酒泯恩仇!

美國總統尼克遜曾於1972年訪問中國,當時中美處於冷戰狀態,但美國極想與中國搞好關係,在國宴上,據說一眾隨行美國官員都狼狽地用刀叉吃中菜,唯獨尼克遜與夫人從容不迫地用筷子進餐,果然是天生政治家的材料!當晚中國用以奉客的正是中國國宴經常用的白酒茅台,據說當晚飲的茅台是30年陳,開瓶之後酒香透瓶而出,周恩來總理隨手用火柴燃點杯裏的酒以示酒的勁度,國務卿基辛格在旁乘機說爛gag︰「這酒太易燃,不做飛機燃料太可惜!」

在尼克遜訪問中國這歷史事件中,最令人深刻印象的,除了尼克遜與毛澤東握手外,便是周恩來與尼克遜手持茅台互相乾杯的情景。原來尼克遜不勝酒力,他的幕僚早聽聞茅台的厲害,警告他千萬不可喝下肚,只象徵碰碰嘴唇便算了。此後茅台便經常出現在國宴上,鄧小平也曾與美國總統老布殊共飲茅台。

其實中國奉客用國家頂級特產,在尊重貴賓之餘,也有炫耀的意味,外國人入鄉隨俗,縱使口味不對,在禮貌上也不能拒絕,但若要與對方拉近距離,尊重對方的飲食文化,用葡萄酒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近代中國領導人在國宴上都以葡萄酒奉客,顯示中國真正步向國際,與世界共存的「大同」境界,一杯葡萄酒亦把鄉土味盡除,確是簡單而奇妙!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鄺英志 「蒲陶堂」堂主、國際知名品酒師、葡萄酒評審及教育家 peterk@putaotang.com.hk
欄名: 蒲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