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來的國家獨立

發佈時間: 2019/05/03

唱出來的國家獨立

愛沙尼亞似乎是一個特別愛唱歌的民族,連國家獨立也和唱歌有關。

愛沙尼亞早在19世紀已開始舉辦歌唱節,即使被蘇聯統治期間,這項每五年舉辦一次的活動也幾乎沒有中斷過。蘇聯政府擔心文化自主帶來的種種問題,即使在歷史如此悠久的歌唱節活動中,亦規定只能唱俄語或愛國歌曲。當時參加歌唱節的人會想盡方法繞過審查,高唱愛沙尼亞語的《My Country Is My Love》,這首歌自此變成禁歌,後來演變成愛沙尼亞獨立後的國歌,變成身份認同象徵。到歌唱節慶祝百周年時,情況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在節目結束時,人群自發地留下來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地唱這首歌,主辦單位明白到禁無可禁,惟有請指揮上台指揮大家唱畢一次,歌唱節才得以落幕。此後每一屆歌唱節都要演唱這首歌曲才算圓滿結束。

上世紀80年代,蘇聯開始改革開放。到1988年,在參加一場以愛沙尼亞身份認同為主題的音樂會後,人們自發來到歌唱節會場,繼續唱自己民族語言的歌曲,活動由宣揚歌唱身份認同慢慢演變成為歌頌自由、獨立、自主,最後發展成為一場「歌唱革命」。唱歌最後變成爭取獨立,可說是非常「和理非」了。

愛沙尼亞比鄰俄羅斯,難免有文化融合情況出現,而愛沙尼亞語和俄語亦有不少發音相似之處。我們隨團的一位導遊小姐是愛沙尼亞人,非常愛國,曾學習俄文。她認為俄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為俄語是斯拉夫語系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而且俄羅斯是世界大國,所以學會俄語對工作和將來的發展總會有幫助。但她本人卻不喜歡說俄語,每次學習這語言時,她總會記起以前蘇聯對愛沙尼亞人有多惡劣,亦會回憶起以前的慘痛歷史。學一種語言,有時讓人顧慮的未必是語言本身的難度,更可能是這種語言對該地方的歷史包袱。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樂遙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