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茹素迎佛誕

發佈時間: 2019/05/10

清心茹素迎佛誕

立夏剛過,佛誕便至。今年佛誕巧遇母親節。翌日補假一天,自當清心茹素。江浙一帶,習慣在佛誕煮青精飯供奉。何謂青精?原來乃南燭木之枝葉,又名黑飯草、旱蓮草。這種樹香港也有,開白色一串鐘形花,甚易認。用此樹之枝葉搗汁煮粳米(即蓬萊米、肥仔米),便成為烏黑色的飯,據說常食之,可強腰腎、添顏色(即令人臉色紅潤)。

青精飯從前被稱為「神仙服食」,意謂可以保健延年。據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介紹,煮青精飯另有一法︰「取枝葉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乾,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煮一滾即成飯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益顏延年。」則是把飯曬乾保存,食時加水再滾,一滾即成,則似是潮州粥矣。

青精飯從前名氣很大,杜甫有詩為證︰「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贈李白》),朝廷也會賜青精飯給大臣。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也喜吃青精飯︰「夢追赤松游,食我青精飯。」相信青精飯是由道士發明,後來變成供佛的食品。

修道的人還有一種青精石飯。據《本草綱目》是這樣的︰「以(青粱)米一斗,赤石脂三斤,水漬置暖處,一、二日,上青白衣,搗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亦不飢也。」從前很多人服藥石修道,追求長春不老,張良就是其一。這種丸吃三粒,每粒如李大小,就可以不飢,真划算,但是不敢推薦。

除青精飯,又有雕菰飯,這種菰不是冬菇、蘑菇之菇,是一種在水邊生長、像蘆葦的草,稱菰,我們吃的茭白就是這種菰的莖,受菌感染而變大。菰的種子黑色像米,通常稱為「野米」。杜甫也喜歡吃野米。他的詩「滑憶雕菰飯」就是野米飯。煮野米飯伴新鮮橄欖油,亦佳味。

既談佛誕,想起佛豆。佛豆者,蠶豆也,此豆熟於養蠶時,故名,適逢佛誕,又名佛豆。新鮮蠶豆連莢用水烚熟剝開來吃,味最清,日本料理常見的春天小食。蠶豆壓成茸,加雪菜蒸熟,是為豆瓣酥,昔日銅鑼灣「鄉材飯店」拿手菜。此菜可加入乾貝絲,但那就不素了!現在蠶豆正當時,不妨去南貨舖買幾斤來吃。食素的可以做生煸蠶豆,佛誕過後,弄火丁蠶豆又或者煮個雪菜蠶豆黃魚羹。

我的佛誕午餐︰如意菜(大豆芽豆腐卜)、炸腐皮卷、雪菜豆瓣、清燉口蘑、傍林鮮(油燜春筍)、生根豆腐、陳草菇伊麵、青精飯。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