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巴黎羅浮宮#貝聿銘#訪問#光與影

發佈時間: 2019/05/24

巴黎羅浮宮#貝聿銘#訪問#光與影

那是一個貝聿銘訪問嗎?30年前的一天,應是香港中銀大廈封頂吧,只知道負責安排的中銀香港公關說,建築師貝聿銘不會做任何訪問。那是六四後,在回歸前夕興建香港中銀大廈,別具政治象徵,而大樓又是個標誌性建築,建築師又是蜚聲國際,一切都光采奪目卻又十分敏感。

或許是直覺。以他這樣的人物,留港期間不是住文華便是半島,應該文華合理些,因和中銀大廈咫尺之遙。

那是下午三時左右,找到文華酒店電話,打去說找貝聿銘先生,接綫生問來電者是誰。報上名字後,他停了一會,說貝先生不在。問可否以傳真留一個信息給他,他說可以。寫了幾條問題,立刻傳過去。當中問他對香港中銀大廈封頂的看法,但最記得的是其中兩條問題︰「貝先生你的建築愛用幾何圖案,你會認為以哪一個幾何圖形︰圓形、三角形還是多邊形,去形容你一生的愛情,以及事業呢?」

那時沒有手提電話,惟有坐在辦公桌一邊寫其他稿件一邊等,既有期待,亦不敢過分期望。畢竟那只是一個傳真,字又寫得不太好,我又不是甚麼名記者總編輯。況且他當天一定很忙,晚上亦肯定有慶祝晚宴。偶爾走開,便囑咐同事留意是否有他的回電。等到晚上六時半至七時左右,突然收到他回電,以濃厚的鄉音說找我,第二句就說不可以這樣用一個簡單圖案去形容自己的愛情呀、事業呀……

剛入行幾個星期,那可是難得,和他談了十幾分鐘,寫了一篇以電話訪問的特寫,還是獨家呢。之後特別留意他,亦讀過他的傳記。其中提到他在接手巴黎羅浮宮的設計後,他搬去了羅浮宮對面住,前後住了大半年,每天和妻子在四周散步。沒有人知道他在做甚麼……

設計曝光,整個法國,尤其巴黎都猛烈批評他,認為前衞的玻璃金字塔和古典的羅浮宮,根本拉不上邊。更何況他是中國人,於傲慢和自負的法國人眼中,貝聿銘的設計就是垃圾。但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卻一意孤行,跳過一切程序,委託貝聿銘設計。

他說那段日子走到巴黎街頭,像過街老鼠,遭人怒目而視,喝停指罵,甚至被法國女人吐過口水。但當羅浮宮竣工之日,批評過他的人先是目瞪口呆,繼而讚不絕口。

許多人說貝聿銘是「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他卻不喜歡這些標籤,他認為建築就是建築,沒有現代和後現代之分,亦沒有甚麼解構主義。他以為這些形容詞都是過眼雲煙,傳世的還是建築本身,每個時代的獨特建築。這個東方人站在西方街頭,在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在藝術和商業的天秤上,他溫文儒雅,游刃有餘。

我第一次去看羅浮宮是陽光燦爛的早上,第二次去是華燈初上的夜晚,最近一次是晚霞夕照的黃昏。那個拖着妻子在羅浮宮散步了九個月的貝先生,原來在感受大自然中光和影的變化,讓光綫成為設計主軸,塑造一個屬於他的建築世界。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