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king心理學

發佈時間: 2019/06/10

Busking心理學

Busking近年成為潮流,有別於以往的賣唱,有些參與Busking的街頭藝人不會主動向觀眾收取金錢,演出純粹為娛人娛己。學者Gillespie和Myors指出參與街頭表演的人通常具有使命感,而且願意開放自己。學者Lief則指出街頭藝人擁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在融入社群的時候會產生榮譽感,認為自己能夠為所屬城市帶來經濟效益,令城市給人的印象更佳。

街頭表演的另一個重要參與者當然是觀眾,學者Wees指出觀眾通過專注觀看表演,獲取愉悅之餘,也表現了對表演者的支持。至於Busker的心理則較複雜,他們往往會面臨心理上的衝突。不少Busker也會因為別人在言語上與行動上的認同而感到興奮,但另一方面,也憂慮自己的表演風格不被認同,可見Busker內心往往交織着焦慮與期待。

Busking除了為觀眾帶來歡樂,對表演者的心理也具有正面影響。首先,Busker的演出本身就是一種個人成長的過程。他們需要面對陌生的大眾,克服怯場和緊張的情緒,從中得以提升自信,並建構自我形象。其次是隨着演出經驗的增多,他們的技藝也會變得更熟練,而且演出過程當中與觀眾的互動,使他們更留意演出時周邊的人事,以及觀眾的反應。更重要的是,Busking為表演者和觀眾築起橋樑,建立同理心,讓城市當中的人彼此了解。今天的街頭表演已不單為了維生,更是一種城市藝術。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黃仲遠、李秋婷 港台節目《捉心理》,逢周日晚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一台播出。
欄名: 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