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防出血 血友病患者減捱針

發佈時間: 2019/06/13

新藥防出血 血友病患者減捱針

血友病患者體內缺乏凝血因子,普通損傷也或會威脅生命安全。有醫生表示,15%至30%甲型血友病患者,身體會對注射藥物產生抗體,只能頻繁地輸入濃縮凝血因子治療,有患者甚至因長期反覆注射導致靜脈萎縮,關節腫脹近6倍、手腳不能伸直等。醫學界研發出一款新藥物,盼為患者帶來曙光。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王紹明稱,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的出血問題,患者體內會出現病變,以致身體缺乏某種幫助傷口凝血的凝血因子,令流血及止血的時間較正常人長。除碰撞、手術等外來因素外,患者平均每月亦可發生2至5次自發性出血,當中以膝蓋、腳踝、手肘關節等部位最常見。久而久之,患者關節容易出現血管增生及變形,甚至有機會因頸胸部、內臟等出血,隨時威脅生命或引致其他嚴重後遺症。

頻繁打針 靜脈萎縮關節受損

現時本港222名血友病患者當中,高達80%以上均屬甲型,他們體內主要缺乏「第8凝血因子」,惟當中有15%至30%患者,身體會對「第8凝血因子」產生抗體,即使注射相應凝血因子,亦無法有效止血,只能頻繁地輸入濃縮凝血因子;或當身體出血時,入院注射繞道治療藥物,繞過「第8凝血因子」,令身體凝血。

現年32歲的香港血友病會副主席吳澆銘,自2歲起確診甲型血友病,至9歲時更被診斷體內含有凝血因子抗體,不能注射「第8凝血因子」作預防性治療。每當出血時便要入院,經靜脈注射繞道治療藥物,惟藥效只能維持12小時,其靜脈更因長期反覆注射而萎縮,難以再接受注射。由於反覆出血,吳的腳踝、膝蓋及手肘更出現變形,肌肉漸漸萎縮,最嚴重的一次膝蓋出血,更令膝關節比正常腫脹大約5至6倍。

醫學界研發出一款新藥物,以協助像吳般帶有抗體的甲型血友病患者。王醫生稱,新型療法是屬於一被種稱為「雙特異性單株抗體」的藥物,有助取代「第8凝血因子」功能,激活第10凝血因子,並產生凝血酶,令血液凝固。新療法下,患者只需約每1至4星期,接受一次皮下注射,便有效預防出血。

組織盼政府 引入作資助藥物

去年5月起,本港2大醫學院為5名帶有抗體的甲型血友病患者進行臨床研究,並試用新藥物,初步反應理想,只有10%至19%患者注射後部位有機會出現過敏或關節痛等反應。有份試用新藥的吳澆銘,一年間再無出血及疼痛,亦沒有副作用和不適。香港血友病會期望政府盡快引入新藥作為常規資助藥物,協助患者重拾正常生活。

記者︰石嘉盈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