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善用盛年,享受盛年

發佈時間: 2019/06/14

善用盛年,享受盛年

(續上月)上一篇提到中興律宗的現代高僧弘一大師。在復活節假期往廈門消閒,去了鄰近的泉州古城區一遊,在開元寺內的弘一法師紀念館(大師曾住該寺),看到大師的墨寶和歷史圖片,感受頗深。一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宗教哲學,必然有很多管理人生的正面元素值得我們研習和實踐。

話說開元寺是我去過的內地佛寺中保留得最好的古迹之一,主要建築群還是明清的古迹,以修復保存,不是全毀壞後的「仿古」建築。那裏還有兩座宋朝保留下來的石塔,石雕栩栩如生,寺旁舊區大致保留明清小巷風貌,風味小店林立。不妨考慮為高鐵之旅的選擇之一。

近年醫療科學發展神速,人的壽命愈來愈長,但人類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壞習性也愈來愈多,加上破壞環境帶來的污染,令很多人付上健康的代價。所以步入老年已經是一個很個人化的定義,很多地區都在延後退休年齡,所以我姑且定義中年之後是「盛年」。

對佛教歷史很有認識的日本名小說作家夢枕貘在小說《陰陽師》這樣說過︰「人的一生中,到底甚麼時候才算全盛時期,我覺得好像並非年輕時。有些人或許要年逾不惑,甚至要等更老,才會迎接全盛期。這都要個人怎樣看待人生,恐怕直至臨終之際都看不出答案。」我頗有同感。覺得當下活得真實和有意義時,和領略到佛法的某些真理而能依法修行,就是盛年。

盛年人應該修行「斷捨離」,當下生活愈是擁有財富、家庭幸福、社會成就的人,愈是難於放下,考驗愈大,所以一方面要努力健康長壽,一方面要修行「了脫生死」;堅持形神兩方面的好習性,改善剩餘的壞習性。

中國人文化上既重生,也重「身後事」,所以漢傳佛教不是臨終宗教,儒教重生時仁義,道家尚虛無、重養生,道教求長生,禪宗和宋明理學集「儒釋道」的「修心」。在能力範圍內出錢或出力回饋社會,在佛教淨土宗來說是「修諸功德」和「植眾德本」的善業之一種,是未來往生淨土的「資糧」;對當下來說,可以累積「放下自我」的能力。(待續)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