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何綺華博士
霍何綺華博士

實踐走塑生活

發佈時間: 2019/08/06

實踐走塑生活

延續上期塑膠廢物問題及走塑大趨勢,今期將深入與大家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走塑生活。

各種海鮮、海鹽、啤酒及飲用水都有機會含有微塑膠,微塑膠體積極細小,可以進入人體干擾內分泌系統,有機會引致癌症及生殖系統疾病。塑膠污染無處不在,惟有源頭減廢,減少對塑膠的需求,才可根治問題。

全世界已有超過60個國家宣布禁用膠袋或一次用塑膠製品,儘管香港現時有膠袋徵費,對即棄塑膠的規管仍需加快實施;市民及企業的減廢意識亦需多方面加強。部分可分解或以自然物料製成的塑膠(如植物油和粟米澱粉等),看似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但它們需要特定的溫度、氧氣和濕度下才可以分解。惟香港沒有相關配套,它們最終與普通塑膠廢物沒分別。

面對這樣的困局,我們須坐言起行,多方面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加強循環再用的意識。樽裝水含微塑膠的情況嚴重,美國有研究顯示超過九成樣本被微塑膠污染,涉及的品牌在港亦有售。因此自攜水樽不單可走塑,更重要的是可減少攝取危害健康的微塑膠。品質欠佳的即棄塑膠餐具,遇熱、酸性或油性物質會釋出有害物質,可能影響健康。不妨考慮使用可摺疊的矽膠飯盒或防水環保食物袋,輕巧又方便攜帶,大大減低因環保帶來的不便。有團體於大型夜市活動中推出免費餐具租用服務,五天活動總借出量超過2,000套重用環保矽膠飯盒,令整個活動減少近20,000件即棄餐具垃圾。由此可見,行一小步,聚集起來便可得到大大成效。

為了我們及下一代的環境和健康着想,要身體力行,改變浪費的生活習慣,共建綠色的香港。

(本欄逢周二刊登)

撰文: 霍何綺華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
欄名: 乳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