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傳承:澳門科學館

發佈時間: 2019/08/09

多維傳承:澳門科學館

建築大師貝聿銘創作出別樹一幟的建築,經典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及香港中銀大廈等。但離香港不遠的澳門其實也有貝聿銘的精品建築︰澳門科學館。

澳門科學館是由貝聿銘先生及其子、貝氏建築事務所董事長貝禮中先生,於2002年4月親臨澳門考察後選址及繪製概念設計藍圖的作品,於澳門南端海岸文化中心旁沿海而建,於2009年12月10日澳門回歸十周年正式開幕,亦是當年貝老希望為中國多作貢獻的心意。

澳門科學館佔地面積6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20,000平方米,主體由一個傾斜的圓錐體、一個半球體和一個菱形的基座組成,這三部分分別是展覽廳、天文館和會議中心,外形獨特吸引,內部的空間串連可以讓到訪的大人小孩樂而忘返。建築頂尖只有一個特色的天窗,刻意把內部重點放於迴旋串連的互動展覽空間。建築物的外牆以銀灰色的金屬鋁板飾面,輔以深色的花崗岩。從遠處眺望,外形科學味甚濃,貫徹貝氏喜愛幾何圖案的建築風格。

建築設計注重參與性和趣味性,展覽中心裏設有14個展廳、超過450件互動展品,內有12個長期主題展覽如太空科學、聲學、運動健康、機械人科技等。天文館更曾於2011年獲得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列為「全球最高解像度立體天文館」,可觀看超高清球幕節目和立體影像。天文館中央為一個直徑15米的傾斜半球形銀幕,由12台高解像度數碼投影機投射,並由48台電腦同步處理數碼圖像。

到訪者進入館內,先要從中庭大廳乘坐升降機直上建築物的頂部,由高點慢慢迴旋以下的參觀路綫逐一體驗各個展廳。展廳之間是相連不分間的,但每個空間的轉換是以標高差異來區分,小孩除了與展品互動外,更多了份對建築空間內部的探索。

此館不只是貝老與兒子的成果,且斜錐形的外形設計,像一卷開啟的書卷,寓意科學館肩負向民眾傳播科學知識的重任。時至今日,澳門科學館已成為澳門的地標之一,肩負着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配合澳門旅遊業發展,及作為地區性科普教育及會展平台的使命。這創新設計的傳承,讓後人懷念這位時常時面帶慈祥笑容的貝聿銘先生。(貝聿銘作品回顧系列之四)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潘緻美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