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單一「同性戀基因」

發佈時間: 2019/09/13

不存在單一「同性戀基因」

1993年,美國遺傳學家迪恩哈默發表研究報告,主張男同性戀基因緣於生母的X染色體,「同性戀基因」這說法不脛而走,但究竟人類的性取向是否像瞳孔顏色般,由單一基因決定呢?著名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一項研究,推翻了以上的推論。科學家和基因技術公司合作,收集48萬筆基因資料,研究人員先向志願者調查有否曾發生同性性行為,再做一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找出哪些基因變異與該性行為有關。

結果發現有五種基因標記明顯地跟同性性行為有關,但若將這些基因個別來分析,卻不能準確預測一個人的性傾向,因為一個行為通常是成千上萬基因下共同發揮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個別基因的影響微乎其微。研究團隊指出,社會文化、教育等多種環境因素,同樣會影響人的性傾向,如心臟病發作機率般,不單止取決於先天基因決定的心臟情況,後天的飲食作息亦相當重要。

有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同性戀是天生還是後天選擇」這議題非常具爭議性,他們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一直與倡議性小眾平權的團體合作。他們期望報告令大眾知道,同性和異性性行為一樣平常,並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基礎,但他們亦擔心研究結果被利用作推廣「性向矯正」療法。

治療師會對所謂的「同性戀患者」說出類似「你是爺爺臨終時的最大遺憾」的話來作出治療,甚至在進行「性向矯正治療」時,把患者捆綁在椅上,逼他們看同性戀者親熱的影片,然後用冰、火、電流刺激他們身體,令他們將這些煎熬跟眼前畫面連結,試圖扭轉患者的性取向。

不少醫療機構,包括美國醫學會、英國國家健保局等都譴責這種療法,世界衞生組織於1990年亦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中刪除。儘管醫學界的主流不再視同性戀為疾病,提倡尊重每人的性取向,但世上仍有70個國家將同志關係視作違法,其中11個位於亞洲的國家,同性戀者更可能被判死刑。(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梁鈺雯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