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封閉到開放的中國外交

發佈時間: 2019/11/06

從封閉到開放的中國外交

毛澤東年代有句話︰「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這在當時只是個口號。今天中共執政70年了,隨着綜合國力提升,對外經濟帶動,這句話在某程度上得以落實。

這個過程走來並不容易。中共建政前,已在1949年三月制定外交政策的三大點︰一是「另起爐灶」,不理西方世界怎樣對待中國新政權,總之中國就是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自己另起爐灶,殺出一條血路。二是「一面倒」,因為當時西方國家杯葛中國,毛澤東只能向蘇聯老大哥「一面倒」,還親身到蘇聯要求協助。那時蘇共領袖史太林故意冷落毛澤東,但毛寧願在莫斯科乾等,也要爭取史太林同意扶持中國,還答應蘇聯很多不合理的條件,包括蘇聯可以使用中國的軍港。三是「打掃乾淨再請客」:毛澤東認為既然西方國家杯葛中國,倒不如努力把中國建設起來,再與其他國家接觸,這與「另起爐灶」一脈相承。

鄧小平掌權後,感到中國不能再關起門來,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故提出24字方針,主旨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而江澤民、胡錦濤都是按照這個外交政策辦事,逐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習近平則認為中國該到了「有所作為」的階段,便提出「一帶一路」全面外向型發展的部署。到了今天,一帶一路還未到作出結論的時候;有人認為可以擴大中國的外交影響,有人認為成本高而效益未見顯著,甚至有人認為中國過早對外擴張,引起了美國關注,提早封殺中國的崛起。

無論如何,人們都記得周恩來說「外交無小事」。正是弱國無外交,但強國的外交又會否變成霸凌主義?倒要小心平衡了。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劉銳紹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