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問 香港失落的光輝

發佈時間: 2019/11/08

星星問 香港失落的光輝

港人曾經豪言︰香港再窮,文化再沙漠,仍有明星。台灣星不來港浸淫過如何上得大枱?星、馬、泰、印尼有的是華人,藝人不來港一趟,在當地再紅,仍未算明星。改革開放後、回歸前,內地十多億人口,再紅也需來港轉一趟國際明星運。

是的,是的,是的,曾經。因緣際會,香港被歷史構建成一個黃金菊花台,幾乎所有華人要當如假包換的明星,必須經香港洗禮,始得脫胎換骨。然而星光驟變,香港已失magic,莫說帶動區內華人族群,就算本地新生代藝人也難得洗煉成星,遑論等同周潤發、梁朝偉、蕭芳芳、張曼玉、張國榮等等國際巨星。

明星與華語片盛產地

說香港當年成才全因歷史因素也不全對,中國電影發展初期,香港已是基地之一,二戰前建立一定基礎;二戰後電影作品漸豐,50至70年代間,從每年出產幾十部,躍升至幾百部作品,縱不乏三日鮮、七日鮮的粗劣作品,但禾稈下面定有珍珠。

一度迷戀深宵國、粵語長片,欣賞過不少精采作品,得悉父母輩口中擲地有聲的巨星、紅星和諧星等各具風格,甚至甘草、綠葉也不乏人才。終於明白母親師奶一族人人推崇正氣「花旦王」芳艷芬,莊重、搞笑、苦情、古裝、時裝全部四通八達,演技精湛,「芳腔」歌聲更是迷人。任劍輝、白雪仙締造「任白」金漆招牌,一代戲迷情人結合唐滌生劇作瑰寶,實為我城文化傳承之寶藏。

各具獨特風格的梅綺、黃曼梨、紫羅蘭、嘉玲、林鳳、陳寶珠及蕭芳芳,皆標誌着不同年代影迷嚮往心屬。從戰後200萬,到70年代500萬人口,當年香港竟推出作品及明星無數。除粵語之外,還有海外市場更大的國語電影與紅星,這頁星光燦爛,往後如何延續?昔日盛況會否一去不返?尚屬未知。

那些年童星如假包換明星

那些年香港娛樂銀河確曾滿天星星,風華正茂當然是紅星,飾演年長老角的黄曼梨、黎雯、馬笑英等亦獨當一面,頗知名。童年馮寶寶簡直是童星王,與成年人分庭抗禮,孭票房,領十大紅星獎。蕭芳芳與王愛明童星路從國語片開始,爾後才拍粵語片。二人拍過不少經典︰《小星淚》、《梅姑》、《苦兒流浪記》、《後門》等等叫好又叫座,還得過國際獎項。12歲芳芳在《苦兒流浪記》唱永恆經典金曲《媽媽好》,至今華語歌曲描寫親子之情,仍被推為首屈一指,感人指數No.1。

日本侵華、國共內戰及解放以來,南來者眾,生活艱難,跟電影圈有關係的父母,無奈將外表得意、聰明伶俐及討人歡喜的年幼子女,帶入行做童工,幫補家計。小童們演繹不少失去家園、家人的孤兒,讓偌大新移民感同身受,同聲一哭。童星被認同,拍片數量頗豐,有市場、有名氣,出落與成人紅星無異。

撰文: 鄧達智 遊山玩水 See The World
欄名: 講東講西鄧達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