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發佈時間: 2019/11/25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童話總是予人無限美好的想像與盼望。隨着我們逐漸長大,卻發現故事的情節與現實總是有着落差,其實童話都是騙人嗎?

我們喜歡童話,因為它能夠在我們面臨生死、愛恨這些人生重要的命題時,為我們帶來安慰和啟發。每個人在生命中最基礎和重要的經驗,無非是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心理學家藉着童話分析,發現這些小故事脫離歷史的時間性,以及文化的空間性,因此令讀者回歸最基本的心理結構,引領讀者了解自己。

榮格派的心理分析認為,童話是原型故事,故事中總是包含定型,例如挑戰總是三次、繼母都是壞的、有事沒事都要走進森林等設定。這種故事原型是最古老、最抽離具體時代和社會的原型。由於這種原型體驗符合人的普遍心理,因此大眾受落,從而流傳下來。

童話亦反映人性的本質。榮格的心理分析指出,母親這個形象本身存在正反雙重性︰既有培育、支持和包容孩子的善良母親,也有控制、誘惑和吞噬孩子的兇殘母親。事實上,在格林童話的最初手稿中,著名童話《白雪公主》的皇后,本來就是白雪公主的生母。但是,社會上只宣揚正面的母親,而童話其實在提醒我們人類潛意識中的負面傾向。

童話故事讓我們領略不同道理,更重要的是讓成人暫時逃離現實。當我們成長後所失去的滋養,恰巧有它為我們填補空隙。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黃仲遠、李秋婷 港台節目《捉心理》,逢周日晚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一台播出。
欄名: 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