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覺醒、正念之外的禪

發佈時間: 2019/12/06

覺醒、正念之外的禪

近年醫學界對禪修的正面保健作用產生興趣,進行了臨床調研和發表報告,認同打坐、正念(mindfulness)和覺醒(awareness)的訓練,對身心的健康都有積極的輔助作用。覺醒和正念的訓練課程也是大行其道,不少無宗教背景的商業培訓機構抽取了一些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冥想、打坐、呼吸方法,編成覺醒和正念課程,標榜能調控情緒,減低社會和職場壓力,和增加正能量的思考能力。很多人都有良好的效果,對思考有啟發作用,某程度上也能紓緩壓力和情緒。

但是一些佛教大德都認為,只借用一些方法(用),而不學習解脫人生上的大問題(體),這類培訓就只限於世俗性的治標方法,不能跳出人生諸苦的困局。夏鉑坦真寧波車就指出︰「把禪修視為一種減輕壓力,讓內心平靜的方法,其實是一種誤解。」(《你本來就擁有的完美生命》)「佛法傳承中有三個修行要點,是產生純淨的動機,即是慈悲心和愛心。常住於本然的況態,擺脫一起散亂。還有把修行累積和珍貴的本質的正向能量,迴向給眾生福祉,即是功德迴向。」這樣才能走上真正解脫人生諸苦的正途,成就大圓滿的生命。除了覺醒和正念之外,禪修還有很多內容。

在學會覺醒和正念之前,我們首先要能真正的「停下來」。一行禪師的弟子法印法師開示「停止」︰「現代人感到孤獨、失落、疏離和絕望,便是不能聽的緣故。能停,我們才能重整自己,才能接觸到美好之事,才能感受和散發慈悲和愛。人感到孤獨,是源於對生命的一種偏離的看法。停下來,能讓我們察覺到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條件。眼睛還能看,耳朵還能聽,肝臟還能正常運作,是多麼美妙之事。」

學會「知足」也是禪修的重要目標。「清貧的美德是要擁有溫暖的胸懷。人類不能只靠智力存活。人與人之間,並不是通過腦部來彼此信任,而是從心底真正地互相信任。人類的大腦產生的是抽象的思維和概念,大腦總是在計較和起疑。坦誠的信任才是真實的信任,是源自於心。」(韓國法頂禪師《山中花開》)

清貧不是捱窮,是一種與知足相連的美德。「從慾望的糾葛中解脫,人類才能與宇宙融為一體。若被慾望與執着控制,我們就感受不到身外的宇宙。把擁有的物品減到最少,將自己昇華,這便是清貧,是一種節制的美,佛教精神就是要訓練我們自律並了悟柔美的節制精神。」當然這是一個極為清高的目標。(待續)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